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非遗系列 | 锔瓷、绳编结艺与铜壶茶艺的雅韵华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密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成都青羊区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青羊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羊非遗的奇妙世界,探寻锔瓷、绳编结艺与铜壶茶艺这三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锔瓷,那是残缺与完美的巧妙邂逅,匠人们以巧夺天工之手,让破碎的瓷器重焕生机,每一道锔痕都诉说着坚韧与重生;绳编结艺,宛如灵动的诗篇,彩绳在指尖穿梭,编织出生活的多彩画卷,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铜壶茶艺,恰似一场优雅的仪式,滚烫的热水在铜壶中翻滚,茶香四溢间,传递着成都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态度。每一项技艺,都像是一把钥匙,将为我们开启一扇通往青羊历史文化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与惊叹中,领略到青羊非遗的独特魅力。

 

锔瓷:破镜重圆的古老技艺

 

锔瓷,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宛如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在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便有一处生动描绘锔匠做活场景的画面,这足以说明至少在宋代,锔瓷技艺已蔚然成风,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image001.png

《清明上河图》的锔瓷匠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广为流传的老话,正是对锔瓷技艺的生动写照。锔瓷,在民间又被称作锢炉匠,它最初是人们为谋生而诞生的一门手艺。在过去,锔瓷技艺可分为细活粗活两类。细活,也叫当活或秀活,是专门为稀少的古旧瓷器进行锔补修复的技艺,对工艺要求极高;粗活,又称行活,主要是针对民间普通生活用品,如锔盆、锔碗、锔大缸等。其中,王老邪锔瓷技艺以当活中的细活为主要表现,其工艺流程复杂精细,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从找碴、对缝,到盘绳、钉位,再到打窝、钻孔、锻钉、锔钉,最后解绳、腻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全神贯注、精益求精,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image002.pngimage003.png

锯瓷

 

锔瓷技艺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让破镜重圆成为现实,更在于它蕴含着极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每一件经过锔补修复的瓷器,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那一条条锔痕,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匠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锔瓷技艺逐渐面临绝迹的边缘。尤其是能做细活的锔瓷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如同夜空中稀疏的星辰。2008年,王老邪锔瓷技艺由第六代传承人黄柏彦带到成都,并与当地锔瓷技艺特点相融合,犹如一颗种子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今,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或许还能偶尔见到锔瓷匠人的身影,他们用那双粗糙却又灵巧的双手,延续着这门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绳编结艺:编织吉祥的艺术

 

绳编,一种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古老编织艺术,宛如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上古先民用结绳记事,那一根根简单的绳结,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短短几句话,便揭示了绳结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00.jpg

绳编

 

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绳编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史书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绳与神谐音,在史前时代,龙神的形象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这赋予了绳编一种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而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更包含着福、禄、寿、喜、财、安、康等丰富内涵。古人有将印鉴佩挂饰物的习惯,饰物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这就催生了绳编这门手工艺。绳编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赋予了绳编更多的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传统的绳编多为红色挂件,充满了古典韵味,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着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如今,绳编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服饰、家具饰品、项链、腰带、手镯等,成为了时尚与传统的完美结合。绳编取材容易,编法简单,只需配以五彩绳线,即可编出形式多样、寓意吉祥的饰物。无论是中国风的绳线,还是时尚感的蜡绳、皮绳,亦或是民族风的麻绳,都能与玉石、蜜蜡、木珠等装饰品巧妙组合,编成时尚潮流的各类饰物。小件的可随身佩戴,彰显个人独特的个性与审美观念;大件的还可作为居家的摆设,为家居环境增添一份温馨与雅致。作为青羊区的区级非遗项目,绳编艺人在宽窄巷子、送仙桥古玩市场等旅游景点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绳编作品,吸引了各地游客及国际友人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image005.png

绳编

 

绳编的工艺技巧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无尽的创意与智慧。材料准备时,可选用各式绳线,包括中国风绳线、时尚蜡绳、皮绳及民族风麻绳等,每一种绳线都有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为绳编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剪绳时,剪取两条约1米长的绳子,长度适中,便于操作。打结时,将对折绳子,在稍离对折处打结,形成绳环,并固定四股绳子以便编织,这一步是绳编的基础,决定了后续编织的稳定性。编织时,扯紧绳子,重复编织至合适长度,添加垫圈和螺母打结固定,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编织出整齐美观的作品。最后,选取穗子或其他配饰进行装饰,增添饰物美感,让绳编作品更加完美。

 

铜壶茶艺:茶香四溢的绝技

 

成都铜壶茶艺,源于四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茶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结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既具实用性,又富观赏性,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1993年成都彭州出土的铜壶证实了这一点。这把出土的铜壶,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成都铜壶茶艺的悠久历史。

 

川人好茶,自汉唐至今,茶文化长盛不衰。晋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有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四川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堪称第一,盛名享誉天下的盛况。唐时,四川的茶叶生产领全国之冠,成为了当时茶叶贸易的重要基地。北宋文人蔡宽夫《诗话》云:唐以前茶,惟贵蜀中所产。明清以降,成都更是饮茶成风,茶香四溢,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社交的重要场所。

 

image006.png

铜壶茶艺

 

成都铜壶茶艺既有观赏性,也有实用性。茶艺师因为在有些狭窄的位置无法挤到茶碗面前掺茶,只好把壶嘴加长,方便远距离操作。旧时成都老百姓爱喝三花茶、素毛峰,茶叶讲究细嫩,用长嘴铜壶掺水正好可以起到降温冲泡的作用,而且壶嘴长冲击力大,茶叶在碗中翻滚,味道很快释放出来,茶客无需等待就能立即品尝到香醇的茶汤。

 

1942年秋,著名作家巴金与冯玉祥将军在成都茶楼目睹了麻子堂信手持铜壶,站在一米开外,手指挽住壶梁,手竿打得笔直,唰、唰、唰……”茶碗里掺得垒起尖尖,茶桌上、茶杯里滴水不洒的绝技。冯玉祥将军赞叹道:这哪里是在掺茶,简直就是变魔术。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成都铜壶茶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成都铜壶茶艺代表性传承人已有五代,从周勋贵到吴联春,再到后续传承人,他们熟练掌握长嘴壶技艺,为成都铜壶茶艺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周勋贵,1900年从艺,人称周麻子,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成都铜壶茶艺的奠基人之一。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吴联春,1923年进入少城公园(人民公园)鹤鸣茶社上班掺茶,由于技术高超,为人质朴,被人尊称为吴三爷。由于师承的不同,后续分支较多,但他们都以传承和发扬成都铜壶茶艺为己任,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这门技艺的发展

 

经过数代茶艺师的共同努力,现在的铜壶茶艺更是创造了许多新的动作和招式,加入了诗词歌赋,融合了太极、武术、书法、故事情节等元素,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如今的铜壶茶艺表演,犹如一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演员们手持长嘴铜壶,身姿轻盈,动作娴熟,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如凤凰展翅,让人目不暇接。铜壶茶艺已经走上舞台、走出国门,成为成都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与川菜、川酒、川戏一起并列为四川四绝,是外地游客到成都必看的一大剧目。每当有重要的文化活动或国际交流,铜壶茶艺表演总是备受瞩目,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阵阵掌声和高度赞誉。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