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非遗系列 | 市井烟火与指尖传奇的双向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密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成都青羊区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青羊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羊非遗的奇妙世界,去探寻川西茶习与泥人蔡的独特魅力。当您漫步于青羊区的街巷,或许会在某个转角,被一阵清冽的茶香吸引——循香望去,鹤鸣茶社的竹椅上,茶艺师正手持一米长的铜壶,手腕轻抖,沸水如注,精准落入盖碗,茶汤翻滚间,茶香裹挟着市井的谈笑声、川剧的清音、采耳匠的吆喝,在空气中交织成一幅鲜活的市井长卷;又或许,您会在某间斑驳的老宅前驻足,透过半开的木窗,看见一位匠人端坐案前,三色陶土在他指间揉捏、搓捻、雕琢,时而凝成《水浒传》中林冲的豹头环眼,时而化作市井茶客的憨态可掬,百年家学的技艺,正随着他指尖的每一次触碰,在陶土上留下时光的印记。

 

川西茶习:

竹椅盖碗里的市井长卷

 

川西茶习的脉络深植于宋代。1993年彭州南宋墓葬出土的铜壶、银茶托等器具,实证成都茶馆文化至少延续八百年。川西林盘耕读传家的聚落形态,催生了农忙耕作、闲时聚茶的生活范式——竹椅木桌间,盖碗茶香氤氲,川剧清音袅袅,采耳匠人穿梭,茶馆成为信息交换与情感联结的公共空间。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登成都楼》中以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盛赞成都茶文化,宋代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首提禅茶一味,更将茶道精神融入宗教哲学。

 

image001.png

喝茶的成都人

 

川西茶馆的三件套构成独特文化符号:竹椅舒筋骨,盖碗续茶香,长嘴铜壶显绝技。茶艺师以一米长壶远距离注水,茶汤满而不溢,堪称飞茶绝活。老成都人偏爱三花茶与素毛峰,85℃水温冲泡下,茶叶在碗中翻滚,茶香与市声交织,形成一茶一世界的休闲场景。鹤鸣茶社、彭镇老茶馆等百年老店,至今仍保留一茶一座的规矩,成为城市文化的活态标本。

 

image002.pngimage003.png

鹤鸣茶社

 

青羊区推动川西茶习与现代教育融合,部分中小学开设茶艺课程,教授盖碗茶礼仪与茶史知识。社区茶馆通过茶话会”“非遗茶展等形式,吸引年轻群体体验传统茶事。

 

 

泥塑(泥人蔡):

陶土中的百年家学

 

泥人蔡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彭州白瓷故里的三色陶土为材,历经六代传承。创始人蔡思尊以泥佛像起家,其子蔡廷庸开创寿相阁,专为老人塑像留念。第三代蔡缉武突破传统,创作戏剧人物、市井百姓等题材,其袖中捏像绝技名动蓉城,作品现藏于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文博机构,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第四代传人王先耘以空心水浒一百零八将在香港国际艺术节展出,开创泥塑国际化先河。

 

image004.png

泥塑

 

泥人蔡以三大特色立世:

1.用料考究:彭州特有陶土经30余道工序处理,作品摔不碎、色不褪,被誉为泥中翡翠

2.空心绝技:头部、手部可活动,人物发须以牦牛毛植入,形神兼备,蔡缉武曾以袖中捏像绝技让整条街巷围观者如堵;

3.中西融合:结合西洋雕塑结构与中国民间泥塑的夸张手法,如王先耘创作的空心水浒系列,人物面部轮廓精准至毫米,被誉为东方雕塑的微观史诗

 

2009年起,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设立陶艺工作室,第五代传人刘作君带领学生创作《成都范》《我为熊猫点个赞》《成都话》《24 节气》等,荣获全国各级陶艺大赛的奖项若干。开发《川西民居陶艺沙盘》被评选为精品陶艺课程,在成都市中小学熊猫走世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23年,学校与第六代传人蔡振宇合作建立两个泥人蔡工作室,开发陶泥动画片、泥版画长卷《清明上河图》等创新项目。文创产品如陶杯、冰箱贴等走进新十二月市等市集活动,单场销售额破万元。刘作君老师完成的精致版水浒一百零八将后续48人物,采用空心技法塑造Q版张三丰太极系列,获2024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让传统技艺以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川西茶习与泥人蔡,一者以茶为媒串联市井百态,一者以泥为纸书写匠人心语,共同构建了青羊非遗的多元图景。青羊区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工程,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文创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正如泥人蔡工作室墙上那句标语——“捏的是泥,传的是魂,青羊非遗的传承,正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诠释。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