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青羊边界系列之九:“水韵古蜀·绿意青羊” ——南河把最美的故事给了青羊


记忆中的青羊,是宽窄巷子上飘散的袅袅烟火,还是琴台故径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文殊院中传出的轻幽禅意,还是青羊宫中凝练的千年道蕴?让我们相约启程,沿着青羊边界,聆听草堂诗圣的低吟,探寻金沙神秘的真相,共同俯瞰这座古今交融的璀璨明珠。

 

在青羊这片融合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神奇土地上,南河犹如一条温婉流淌的绸带,蜿蜒穿过青羊的大街小巷,轻拂过古老的桥墩与现代的楼宇,悠悠地串联起一连串动人的故事,将古蜀的深邃韵味与青羊的盎然绿意巧妙融合。它宛如一条时光的纽带,一头系着往昔的繁华旧梦,一头牵着当下的蓬勃生机,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温柔印记。

 

虹桥:跨越时空的桥梁

 

虹桥,这座桥不仅连接着两岸的交通,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它位于南河上,小南街向南,桥北是锦里中路,桥南是南浦西路。它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历史守望者,静静伫立在南河之上,见证了青羊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拱弧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故事。

 

虹桥是一座单拱人行桥,桥北一侧,两棵枝繁叶茂的皂角古树与之相伴。那粗壮的树干、繁密的枝叶,仿佛是两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桥。古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们的年轮里记录着这片土地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虹桥所在位置的沧桑与变迁。

 

image001.png

虹桥

 

虹桥建成时间并不长,然而此地段建桥历史却是相当久远。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造七桥,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这里的笮桥,极有可能就是如今虹桥所在位置的前身。即竹索,我国古代的索桥大多为竹索桥,像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索桥,在20世纪60年代也还是竹索桥。先秦时代的那座索桥,虽早已无迹可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陆游的《夜闻浣花江声甚壮》一诗中,浣花之东当笮桥的描述,更是为这座古老的索桥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可惜的是,关于这座笮桥究竟是何时毁去的,目前尚未见到确切的记载。不过,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的桥就已被洪水冲毁,此后便出现了羊皮坝渡口,行人过河只能依靠渡船。在河边的那棵老树上,至今还能见到船家用竹索拴船而留下的痕迹,那是岁月留下的珍贵印记,诉说着曾经的渡河故事。

 

image002.png

李冰造七桥相关记载

 

到了20世纪70年代,南河北岸的成都军区被服厂在南河南岸的倒桑树街修建了宿舍区。为了方便生产区与宿舍区之间的交通,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只供行人通过的小型钢索桥。这座桥长53米,宽2米,它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出行需求,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后来,在府河南河的综合整治工程中,这座钢索桥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的弧形拱桥——虹桥。它以崭新的姿态横跨在南河之上,继续发挥着连接两岸交通的重要作用。

 

站在桥上,南河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仿佛是一条流动的银色丝带。桥头的皂角树下,新修了休憩亭椅,供人们在此休息聊天。人们或坐或站,谈笑风生,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一侧还有50年代原址的老照片和柱亭各一,这些老照片和柱亭仿佛是一扇扇时光之门,轻轻推开,便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诗意与情怀的年代。照片中,往昔的景象历历在目,人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城市风貌;柱亭则以其古朴的造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之中。

 

文翁石室:文化的传承

 

告别了虹桥,我们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了下一个目的地——文翁石室,它坐落于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文庙前街93号。这是一座承载着青羊乃至整个古蜀地区文化传承的古老学堂,它的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无不令人心生敬仰。

 

文翁石室,这座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学校,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未曾迁址,更未曾中断办学。它如同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之路。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们或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或成为文化艺术的巨匠,共同推动了蜀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image003.png

文翁石室

 

走进文翁石室,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年代。这里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而保存在这里的丰富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它们见证了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翁石室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教育与文化的传奇。文翁,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于是,他提倡教化,选派郡县小吏去长安受业博士,回蜀后委以重任。同时,他还在成都创办学宫,招收各郡县弟子入学,并规定成绩优良者可选拔为郡县小吏。这些举措不仅打破了先秦时几乎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壁垒,更实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蜀郡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age004.png

文翁

 

如今,文翁石室已经成为了一处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它承载着青羊乃至整个古蜀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远古的读书声在耳边回响,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智慧与力量在心头激荡。

 

 

南河(青羊少城段):流淌的诗篇与情怀

 

目光投向南河(青羊少城段)的码头,便踏入了成都往昔水运的历史长卷。旧时,这些码头是成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

 

image005.png

南河

 

故蜀码头是尘封的历史明珠。它曾是成都水运网络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商船的往来与货物的装卸。那时,它是贸易要道,工人们搬运货物时响亮的号子声回荡在四周,商人们在此洽谈生意,推动了成都商业的繁荣。它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成都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虽已不再繁忙,但其遗迹成为了了解老成都水运文化的窗口。

 

image006.png

故蜀码头

 

拒霜园码头以其独特的名字和美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园内梭椤树等错落分布,秋季木芙蓉如粉色仙子般竞相绽放,在寒霜中独自芬芳,仿佛在诉说着码头的繁华与坚守。其名源自苏轼的诗句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取其中二字命名,既是对苏轼的追怀,也是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和传承,让人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image007.png

拒霜园码头

 

南门码头见证了繁华变迁。南河桥(彩虹桥)连接着城市的南北,因其独特的外观而深受人们喜爱。桥附近的河堤上刻着南门码头四个字,过去这里是重要的出行枢纽,人来船往,船只满载着货物与希望,见证了商业的繁荣与文化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码头逐渐消失,乘船出行已成为历史,但它们留下的痕迹,让我们回想起老成都的悠悠岁月。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image008.png

南门码头

 

青羊,因南河的灵动而更具韵味,因历史的沉淀而愈发厚重。从虹桥跨越时空的变迁,到文翁石室传承千年的文化薪火,再到南河(青羊少城段)码头流淌的往昔情怀,每一处都镌刻着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它们是青羊的过去,是当下我们触摸历史的窗口,更是未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让我们带着这份对青羊的热爱与敬意,继续探寻它更多的美好,让古蜀的韵律与青羊的绿意,在时光长河中永远悠扬。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