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擦亮“全国最大航空产业核心集聚区”名片
不断以创新举措加速推动“立园满园”

位于园区的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2025年度四川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亩均论英雄”园区调查评价情况的通报》,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持续名列前茅,从去年的全省第4跃升至全省第1,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1。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年度全省优秀开发区的通报》,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蝉联优秀省级开发区。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是青羊经开区坚持“立园满园”行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产业核心集聚区,青羊经开区坚持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定位,着力壮大优势产业链、打造创新生态圈、增强企业获得感,加快推动经开区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产业集群。2024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692亿元,其中航空产业营收近750亿元。
规划面积仅4.7平方公里的青羊经开区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跻身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底气何在?记者采访发现,不断创新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聚焦做实高水平立园、高质量满园“两篇文章”,园区凝聚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立足航空产业基因
突出链主牵引+集群成势
产业生态“根深叶茂”
突出圈链融合,优化空间布局。聚焦“研发+制造+总装+测试+运维”全产业链发展,坚持以全域统筹促进产业重构、功能重塑,逆向调增工业用地910亩、储备工业用地1793亩,打造国创中心、研发总部、智能制造“一区三片”空间布局。
坚持主辅协同,谋划细分赛道。坚持“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韧性”,布局机载关键软硬件、无人高端装备(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六大赛道,构建“一主多元、主辅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已集聚航空重点配套企业265家,营收占全市的1/2、全省的1/3。
注重梯次培育,打造企业矩阵。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壮大“镇园之宝”、培育“明日之星”,形成“百亿级—十亿级—亿级—千万级”企业矩阵。截至目前,已培育规上企业252家、高新技术企业143家、专精特新企业47家。
放大科技创新优势
突出校地协同+产研贯通
创新动能“生生不息”
坚持推动创新平台高效能汇聚。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高端航空装备等细分领域、主攻方向,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创中心“国字号”平台为引领,重点建设611飞设中心等6个“专业化”平台,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平台82个。
坚持推动创新成果高水平转化。以“需求共生、难题共克、成果共享”为核心理念,实施“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模式,建立与西工大、哈工大等30余所高校长效化合作机制,促成“校院企地”合作项目109项,有效发明专利数2377件。
坚持推动创新人才高规格聚集。聚焦厚植人才创新沃土,统筹推进高端智库、行业领军、专业技术、产业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建设,选聘首席专家顾问10位、科学副校长11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引育高层次人才544人,累计输送航空技术人才3000余人。
坚持企业需求导向
突出集成提效+数智赋能
营商热土“如沐春风”
“刀刃向内”抓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试点。坚持“业务融合、组团协同”,整合20余家部门力量,组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运行、投资促进、政商事服务、规划建设“五大组团”,精简重复交叉职能约50%、深入一线人员超85%。
“用心用情”优服务,推进政商事服务提质。以做强经开区政商事服务中心为抓手,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划分产业网格并配置副处级网格长,建立高频、集成、增值“三张清单”、涵盖137项涉企服务事项,着力打造“政务+增值”“接诉+快办”的“一站式”服务闭环。
“云端聚力”促革新,推进智慧化平台建设。贯通“园区通”“青易链”等市区平台,建设“青园慧”企业智慧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画像“全”感知、产业招商“准”研判、企业诉求“快”解决,构建“全流程跟踪—穿透式督办—闭环式管理”智慧服务体系。
成绩之上,不断前行。在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这片从“飞机坝子”起步的土地,如今正聚势蓄能,向世界级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全力迈进。

首页
剪影青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