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技艺)
蜀绣又称川绣,主要产于四川成都,以软缎和彩丝为原料,绣刺技法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历史可追述至商周时期。3000多年来,蜀绣与蜀锦同放异彩,为花团锦簇的锦官城增添富丽。汉以前刺绣主要用于帝王和贵族的衣裳,王充在《论衡》中说道:“刺绣之师,能缝惟裳”,衣因绣而尊,丝帛必须“加五采之巧,施针缕之饰”,方显珍贵,其等级之分十分严格,只有国君服装才能以五色绣之。古代正史上的《舆服志》就详列此种差别。谓之“典章兴矣”(《旧唐书》)。周代则以葛布与丝帛为原料区别绣品。《史记》载“楚庄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华屋之下”。丝织绣品在那时是极为奢侈罕见的。而玄宗时期的宫廷之中,为杨贵妃一人织造奇锦、刺绣衣裙的工人竟多达700余人。
蜀绣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精美、昂贵、珍稀而成为上流阶层的专宠,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享有。迄今发现最早的蜀绣遗迹,就是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具青铜塑像,留存的服饰上有明显的双龙图案。据鉴定,所塑铜像为古蜀君王,服饰上的龙纹为蜀绣。蜀地自古丝织业发达,蜀绣便有雄厚的基础,加之蜀女的心灵手巧,所以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天(《后汉书》)”,是全国闻名的锦绣之都。成都人扬雄在其所著的《蜀都赋》中讲到,在成都随处可见“若挥锦布绣”“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织锦刺绣的繁荣场面。蜀绣源自民间,作为工艺,在当时很是稀罕,是奢侈品,受到朝廷官府控制。汉朝政府专门在成都设立“锦官”来管理蜀锦蜀绣。《华阳国志·蜀志》中也将蜀绣和蜀中其他物产,如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列为“蜀中之宝”。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的地位更是上升到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常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锦绣之都的富丽繁华。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隋唐时史称“成人多工巧,绞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隋书·地理志》)。文人们也纷纷盛赞蜀绣:“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桑麻接畛余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王安石《送复之屯田赴成都》)。由于得天独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成都人好华服食的风尚,民间富裕人家多衣锦绣,“新贴绣罗,双双金摇鹧鸪”(温庭筠);“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韦庄);“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毛文锡),蜀绣制品几成富家女身份的标志。上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蜀绣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绣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