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街道丨玉泉街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井水新吸,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宜煎补阴之药,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

今天要介绍的这条街道与青羊区的这口井有着莫大的联系。

玉泉街的得名是因为老关庙里面有一口清凉甘甜的井,这口水井就叫玉泉。

老成都的水井是很多的,老成都以前还有许多走街串巷的帮别人打井的职业。

打好了井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又有可能井底有了淤泥,这个就要依靠打井的售后服务的人来帮你把井底的淤泥掏出来。在成都的自来水普及以前,这个职业还是比较吃得开的,现在打井都是机械化的了,很难看到这些用原始手工方法的打井人了。

而打好的新水井,人们没办法判断这个水井的水质是否适合人们饮用。一般都会先放一只大乌龟进去先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乌龟生存状态良好,说明这口井的水质适合人们饮用的。人们就可以正常放心的使用新的水井了;相反如果乌龟在新水井里生存了不久就死了那就说明这片水质是不安全的,这种情况下还是重新选址打井的好。


image.png


image.png


乌龟样在水井里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当人们正常使用水井的过程中乌龟还能实时监控水质安全,古时候的水井很容易让人下毒,而且一口水井一旦被下毒了牵连的可能是一整个村子好几百口人。

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等成语便由此而来。 

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就建有祭祀关羽的关爷庙,也称玉泉寺。

关于玉泉街,《成都街巷志》有这样的描述:“光绪年间在一次街道维修之后,把东段的女儿碑街与老关庙街合并,统称为玉泉街。”


image.png


成都人为了与祭祀关羽义子关平的庙宇有所区分,就把这里的关爷庙称为老关庙,这条街在清代就称为老关庙街。

庙中有明代嘉靖十七年铸造的铁质关羽塑像,而且在庙中还有一口名字叫玉泉的水井,而这也是如今“玉泉街”的由来。

其实,关羽不姓关。

被奉为武财神的关羽关云长,其实并不姓关,而是姓冯。

本名叫冯贤。关羽为人仗义,未叫关羽之前,冯贤为帮兄弟,失手将人打死,被官府追拿。在他逃跑的过程中,遇到一座关口,需要登记。冯贤急中生智,说自己名叫关羽,从此,关羽之名响彻古今。

关羽勇武绝伦,为五虎上将之首,一生战功卓著,刘备、诸葛亮率大军入蜀后,他发动襄阳战役,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一时战功赫赫,名震天下。

关羽以忠义闻名于世。他早年追随刘备颠沛流离,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三人情同手足。下邳战败降曹后,受到曹操厚待,却仍不忘与刘备情谊,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舍弃荣华富贵,回到了刘备身边。

关于此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仅记载“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奔先主于袁军。”但缺乏具体细节,引发后人联想,出现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经典文学演绎,因传奇色彩浓厚而脍炙人口。

关羽由“人”变身为“神”。

唐代中期,关公信仰在湖北最先出现。

宋代,统治者开始对关羽进行加封、赐额,关羽被封为忠惠公,在佛教、道教的渲染以及官方崇祀的推动下,关羽的形象逐渐被神化。


image.png


明代,关羽被当作军神,进而被封为护国神明。万历年间,关羽受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加之《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明代中期以后,关公信仰逐渐在全国普及。

清代,朝廷用敕封、赐额等方式将祟拜关羽推向了巅峰,关羽逐渐从人转变为神。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始,直至光绪九年(1879年),共加封九次,使关羽封号多达26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佑、护国、保民、精诚、缓靖、翊赞、宣德、关帝、圣君等,成为历史上对关羽字数最多、规格最高的封号。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之神,达到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明清两代,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关羽被儒、释、道三教皆尊为神灵,关帝庙遍布全国。

儒家中,除关圣帝君的称号外,另尊称为文衡帝君;佛教认为关羽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

道家封他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

1929年,川军旅长蔡海珊以慈善为名,将老关庙拆除之后改建为玉泉小学校。

玉泉街的西边是一个十字路口,往西走是是灶君庙街。

清代在街的北面中间位置,修了一座祭奉灶神的庙宇灶君庙,所以,此街名命名为灶君庙街。

灶君,民间也称为灶王爷、灶王菩萨,早在《礼记·祭法》中就被列为“七祀”之一,是古代对火的崇拜风俗的遗留。

而是代表玉皇大帝对每一户人家行使监督权,考察每一家的言行,在每天夜半时分向玉帝汇报。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就离职回到天庭进行一年的总汇报,待腊月三十这天再次来到人间。

这样一来,灶王就成了各家各户的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泰康,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为了免遭玉帝的处罚,所以各家各户都要想方设法讨好灶王。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从宋代开始民间称为过小年,实际上是整个春节期间种种节庆活动的开始),家家都要在晚饭之后把锅灶收拾干净,放一盏油灯在锅里为灶神升天照路,同时把买来的灶糖放在灶头上祭祀灶神,其目的就是要用糖去黏住、封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到天上去说坏话,要说也只说甜言蜜语的好话(祭祀结束之后灶糖就可以吃了)。

在灶王菩萨像的两边,大多贴着这样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image.png


灶君庙街上的灶君庙早已不存,老街的大部分也都在近年的城市改造之中变成了新式楼房,可是在街西头还保留了几十米长的老街,因为这里还有一座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古庙华光寺,清同治年间扩建之后改名金沙庵,是成都城内著名的尼庵,至今仍然每天都在接待着入庙敬香的善男信女。

玉泉街上在清代还有一座很特别的丹达庙。

“丹达”是藏语,本是一座山的名字,据说其地在康定以西365里,是进藏的一处宿站。

当年有一位云南的军官解运粮饷经过此处时死于山崩,后人经过此地时如果祈祷于他就十分灵验,于是就为他修了一座小庙,并称之为丹达菩萨。

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征廓尔喀的官兵回到成都之后,就把这条街上的一座白衣庵改建成了丹达庙,1856年还有过一次重建。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