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百花潭与浣花溪


成都市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通惠门外,西郊河由北而南,浣花溪(南河)从西向东,两水在青羊宫东北角处汇合,水势急湍,形成一个波翻涡漩白色水花的深潭,即今日百花潭。

早在宋代,成都就出现过一个流传极广的关于百花潭的传说:浣花夫人任氏年轻时,有一天见到一个和尚从门前经过,不仅衣服又脏又烂,而且满身都长满了疥疮,旁人都避之不及但任氏对他保持着对僧侣的礼仪与尊重。当这个和尚拿着自己破烂的衣服请他帮忙浣洗之时她一口答应。随后任氏在自己门口的溪水中洗涤僧衣之时,奇迹出现了,僧衣每一漂动,就有一朵朵莲花从她的手边涌现而来,不一会儿,那条溪水中就满是莲花。旁边的人惊愕之余想去问问那个和尚,却发现那个和尚早已经不见踪影。从此之后,人们将任氏洗涤僧衣之处称为百花潭,那条溪水就是浣花溪。后来,任氏成为了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夫人,又立下了保卫成都的大功,故而被人们称之为浣花夫人。    

百花潭及其上紧邻的浣花溪是成都历史上的名胜,在有关传说中,它们的得名出自同一个故事。唐宋时期的百花潭与浣花溪更加相近,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将二者不加区别的记载。今天人们最熟悉的论证大概是在杜甫的诗中:“花花溪水水西头”(《卜居》),又说“百花潭北庄”(《怀锦水居止二首》)。当时的百花潭位置应该是在今天的杜甫草堂西南,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今天的百花潭与浣花溪之间已经有了一段距离。在清水河和西郊河的交汇处,清代还有一个较深的水潭,在清代光绪年间有人在这里立下了“古百花潭”的石碑,后来大家都称这里为“百花潭”。


image001.png


早在唐朝,浣花溪一带就以制作彩色箋纸而闻名,李商隐就曾在自己的作品《送崔钰往西川》中提到过“浣花笺纸桃花色”,宋代诗人韩浦在《寄弟》中也有“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的诗句。这里最为著名的纸笺是家住溪旁的著名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箋,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这种红色小笺曾被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坛,乃涛设计“命匠人狭小为之”。薛涛笺虽只深红一色,但颜色、花纹甚精巧鲜丽。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宋代发展了胭脂版纸笺也称薛涛笺,用产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的胭脂树花染色。宋人诗曰:“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认为:“其美在色”。


image003.png

(现代制作的薛涛笺)


自唐代以后,浣花溪畔一直建有浣花夫人祠,但不同的时代,位置也会有所不同。浣花夫人祠可能初建时间推测是在五代十国,宋代时是在草堂寺中,清初重建时在草堂寺东侧。光绪十二年,人们将其迁移到了现在的杜甫草堂之内的花径与盆景园之间。主要是为了纪念这位女中豪杰。除了浣花溪,百花潭名字的由来,她还曾经帮助成都免受战乱的侵害。大历三年(768年),西川节度使崔宁前往长安述职,委托其弟崔宽留守。泸州刺史杨子琳见状发动叛乱,崔宽连战连败,退回成都坚守不出。这时任氏挺身而出,拿出家中财产几十万,组织军队和群众共同抗击叛军,最终取得胜利。当时还在蜀中的著名诗人岑参立即写下了《冀国夫人歌词》来歌颂她的英勇事迹:“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能出定三军”。因为任氏原来家住浣花溪旁,所以后人将其祠堂修建在浣花溪附近,并尊称为“浣花夫人”。


image005.png

(浣花夫人祠)


今天的百花潭公园所在地,是民国时期四川军政界著名人物邓锡侯的西郊别墅康庄和其他几人的别墅共同组成的。其中花木繁多,如今普遍可见的桉树其实是从国外引进的绿化树种,原产于澳洲,在成都首次栽种就是在康庄。1979年,动物园搬走之后这里形成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百花潭公园。80年从汶川漩口胜因寺旧址迁来了一株唐代的古银杏,人称“白果大仙”,是现在成都最为著名的古木之一。此树在明代曾遭雷击,清朝又遭遇火灾,虽然树上刻满了历史的印记,但依旧生机勃勃。有诗人专门为这棵古树赋诗一首:“汶川古木百花中,相伴芙蓉春意浓。树老根深大禹土,枝繁叶茂盛唐风。活存化石生之杰,挺立东方圣者雄。雷火刀兵等闲事,昂扬天府势葱茏。”


image007.png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