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府,始建于1385年。今四川成都青羊区的四川科技馆、天府广场一带。
又称“成都皇城”,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气派和威严,所以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广场,则被称为“皇城坝”。位于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整幢建筑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金碧辉煌。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1931年,成大与国立师范大学(高师改名)、公立四川大学合并成国立四川大学,“皇城”即为川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所在地。1932年,四川军阀二十四,二十九两军又在“皇城”发生血腥巷战,许多房屋遭到破坏,因此“皇城”带逐渐冷清下来。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不少外地难民流落来蓉,栖身于“皇城”一带,逐步形成一座大贫民窟。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地改造和扩建。
1968年拆除了“皇城”旧址上的明远楼和至公堂等古建筑,建起了高38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展览馆,楼前广场成为省、市大型群众集会之地。
八十年代又改建成花园广场,两侧绿荫夹道,四周楼宇林立。地处“皇城”东部的“煤山”,五十年代辟为成都市人民体育场,1992年又改建成可容纳四万观众的现代化体育中心。昔日混油的御河,七十年代建成地下人防工程,八十年代又建成长度及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的地下商业街。
老皇城的建成和衰落,记录了那一段时期的历史。
人们口中常说的成都皇城,旧址在今日成都青羊区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一带。因为三国故事的广泛流传,即便是在民国年间,很多人也误以为那是三国时期刘皇叔的宫殿,其实不然。它的真实来源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其十一子朱椿被封分为蜀王,并下令为其修建王府。
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明王朝。汲取元朝覆灭的教训,朱元璋决定加强宗室力量,遂三次分封诸王,使子孙遍布各地。洪武十一年,年仅七岁的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
明代的四川物阜民丰,但当时周边未宁,明大军还在云南征讨,蜀地西北地区更与辽阔的羌藏地区相邻。无论从经济地位还是战略形势考虑,四川都是大明版图上极为重要一块。朱椿性情慈善、喜爱读书,朱元璋很喜爱这个儿子,觉得他长大以后堪担重任,还给他取了一个叫「蜀秀才」的外号。
出于以上原因,对于蜀王府的建造,朱元璋也非常重视,他对钦差大臣指示说:“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于是洪武十五年开始建造蜀王府于,八年后璀璨壮丽的蜀王府落成。
皇城鸟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
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
1390年,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成为明朝第一代蜀王。
明代的蜀王府,位于成都大城之中,其规模极其宏大,分外、中、内三层。明远楼是皇城内主要建筑物之一,其结构为三重檐殿宇式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巍然。外城城垣又称萧墙,萧墙有四座城门,东体仁门,西遵义门,北广智门,南端礼门。端礼门前,金水河潺潺流过,三座石桥横跨其上,每座桥又有三个桥泀,桥南头塑有威严的石狮,所谓「三桥九洞石狮子」。城外有一道长长的砖砌红色砖墙,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人称「红照壁」。
明代的成都,社会富裕和文化发达。
成都东南的琉璃场,设有官窑,按照定制为蜀王府和后来的蜀王陵提供形形色色的琉璃瓷器和挂件。这些琉璃件品种繁复,精美绚丽,以色彩论有黄釉、绿釉和孔雀蓝釉;以纹饰论,则有牡丹纹、莲花纹、玉兰花纹、蜈蚣纹、饕餮纹、凤纹和五爪龙纹等。曾任四川按察使的明嘉靖年间进士张瀚,在他的《松窗梦语》称:「城中为蜀王府,其富厚甲于诸王。」
作为蜀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朱椿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他到蜀就藩之后,广布仁政。朱椿喜读书,也爱与读书人交往。一到蜀地,他就请来大学者方孝孺,专门教授世子。朱椿到郡学讲学,得知众读书人贫困,就从自己的俸禄中给每人每月供米一石。对于普通百姓,朱椿也心怀悲悯。他设厂施粥,供给贫穷者。当时边境上不时有人被外族掳走,他则下令用布匹赎回。每年救济的人数,多达上万人。《明史》称:「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椿独以礼教守西陲。」朱椿之后两百多年里,四川都没经历过战乱,这跟他不重兵戎重文教的理政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到了万历、崇祯年间,整个大明政治腐败,江山风雨飘摇,外有满清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武装。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明政权在蜀地象征的蜀王府,亦不可能瓦全。崇祯七年和十年,张献忠军和李自成军分别围攻成都,困城二十余日。
1644年,张献忠率部第五次入川,从夔门逆流而上,直扑成都。
而差不多五个月之前的三月十七,李自成军已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江山已经不保。八月初五,张献忠军抵达成都城下。他让人用木头做了一尊假大炮,用以恐吓城内守军。另一方面,探知城北有一段城墙为泥土筑成,较为脆弱,便悄悄埋下火药引线。初九清晨,火药引爆,一声巨响,城墙崩塌数十丈。
八月十五中秋节,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嫔投井,蜀藩绝嗣,明朝在蜀的统治宣告结束。而不出两年后,皇太极长子、清和硕肃亲王偕吴三桂率满汉大军进剿四川。
清参将杨展于江口大败张献忠,张献忠见大势已去,决定放弃成都。此时张献忠可谓已经疯狂,他杀了妻妾和幼子,捣毁国库,并将城内外的民居、寺庙和衙门付之一炬。曾经见证了张献忠志得意满蜀王府,自然也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蜀王府为砖石建成,难以摧毁。宫内有两根雕刻精美的盘龙大柱,张献忠让士兵在石柱上缠以棉纱,并浸以油脂,再用火猛烧。终于大柱断裂,殿堂坍塌。蜀王府终于随着大明政权灰飞烟灭。经此浩劫的蜀王府,仅仅留下了金水桥上的三座石桥,以及桥南的石狮子等少量残余物,为我们述说着这段遥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