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清真寺全景图
坛坛罐罐鼓楼寺,热热闹闹皇城寺。
鼓楼南街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是四川年代最久的清真寺之一,由礼拜殿、邦克楼、经文讲堂、牌坊、浴室及左右厢房等组成,位于成都市鼓楼南街115号。
宏伟的鼓楼南街清真寺毁于明末,后经清乾隆七年及乾隆五十九年两次重建,1941年再被日本空军炸毁,只遗留下礼拜殿这一幢建筑保存较为完好。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礼拜殿是整个鼓楼南街清真寺的经典之作,大殿用前后三重檐,带斗拱,周围廊,平面作窄而深的布局,大殿内部装饰及藻井等做法,全是建筑艺术上难得的精品。
鼓楼南街清真寺被记载在大量的古典建筑书籍中,整个建筑具有清初蜀中风格,与成都其他清真寺相比,建筑结构奇特,安排独具匠心,礼拜殿中制度最完备、构筑最精巧,为研究和了解西南地区明代以来的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清代时,成都皇城坝附近修建了皇城寺、西寺、东寺、七寺、八寺、九寺、十寺共七座清真寺,此外还在皇城坝以外的鼓楼南街重建了鼓楼寺,新建了北寺、江南寺和义学寺,再加上城外的西关寺和北关寺,合称成都十三坊清真寺。
早年间,成都回民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坛坛罐罐鼓楼寺,热热闹闹皇城寺”。
鼓楼清真寺的仿清代垂花式大门
鼓楼南街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四川年代最久的清真寺之一,由礼拜殿、邦克楼、经文讲堂、牌坊、浴室及左右厢房等组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鼓楼南街115号。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宏伟的鼓楼南街清真寺毁于明末,后经清乾隆七年(1742)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两次重建,1941年再被日本空军炸毁,只遗留下礼拜殿这一幢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且该殿脊檩有“乾隆七年”题记。
现存礼拜殿是整个清真寺的经典之作,呈长方形,整座建筑含廊在内面阔3间,宽16.86米,进深7间,深31.55米,内置金柱二列,殿周围是卷棚式双步廊。它不像帝王宫殿及佛道寺观等其他中国古建筑中的大殿建筑,面阔宽而进深浅,而是采取窄面阔、深进深的工字形布局,因为这种布局在大殿内不设偶像,伊斯兰教教徒在做礼拜时只要面向圣地“麦加”方向即可。
这座大殿的特点是殿宇屋顶采用组合式,使其高低错落,是其建筑构造上独特之处。具体做法是在长方形平面间架上落重檐爪角顶,然后再在檐顶前后两端建重檐歇山式屋顶,使屋脊平面呈工字形,非常壮观。屋顶盖筒瓦,脊端以鸱吻为饰。
殿内景现状
大殿西面后部用青砖砌筑成圣龛(凹壁),此处为礼拜殿内最圣神的地方,亦是朝拜方向的标志。其余三面均安装木格门,格心花纹古朴大方,采用镂空雕刻的工艺,制工精巧,整个格门虽不用彩色和油漆,完全是本色木面,但雕刻花纹上用贴金装饰,这样既古拙雅素,又华丽尊贵,是一种少见的装饰制度。
鼓楼清真寺门厅的天花板装饰花草图案
殿内纵置金柱两列,柱之间装有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内分为两进,增添了室内的严肃气氛,前后各有一藻井,顶棚彩绘卷草花卉。内部金柱悬挂金地黑字阿拉伯文或中文抱联。
鼓楼清真寺后殿图
鼓楼清真寺后殿的窑殿
殿内铺设木地板,殿外地坪采用青石板安置,柱础为石质鼓镜式,其上刻有各种植物图案。
这些空间设计安排和各处细节处理使得殿内空间既有层次变化,又显得富丽堂皇。
鼓楼清真寺外廊的木格门
鼓楼清真寺外廊上的美人座
鼓楼南街清真寺被记载在大量的古典建筑书籍中,整个建筑具有清初蜀中风格,与成都其他清真寺相比,建筑结构奇特,安排独具匠心,礼拜殿中制度最完备、构筑最精巧,为研究和了解西南地区明代以来的伊斯兰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刘致平先生曾高度赞扬过它,“在伊斯兰教建筑中或全国的古代建筑中,像这座大殿精美而生动的作风,是很少见的,它标志着清初伊斯兰建筑蓬勃发展的兴盛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