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消失在历史中的河流 | 金河和御河


历史上的成都,一直是个河流密布的“活水之城”,得益于岷山之冰雪,上天恩惠,城内里的河流纵横,沟渠蔓延。

几百年来,城外有被喻为母亲河的府河和南河,城中又有穿城而过的金河,还有守护着“老皇城”的护城河御河,如今母亲河犹在,却不见当年的金河和御河。


image001.jpg

▲金河御河


金河又称金水河,是成都城内从西到东横贯全城的小河,是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在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白敏中的主持下,在疏通城中小河的基础上修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给城内的大量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方便,也是为了向城外排出雨水与生活污水。因为是从西边入城,遂按古代五行学说中关于西方属金、金生水的说法,命名为金水河,简称金河。

 

金河沿岸的梯坎儿上,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在浣洗衣物,有时整天人声鼎沸,妇女们的笑声和捶打衣物声此起彼伏、热间非凡。

 

image003.jpg

▲1935年的金河边


每逢农历二月十五,一年一度的青羊宫花会都热闹非凡,每个去赶花会的人都会路过金河街,街上人来人往,达官贵人乘着黄包车的叮叮声,小贩和杂耍艺人的吆喝声,鸡公车的嘎吱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

在考古发掘中,1984年在修建西干道时曾经在东御街西南口和祠堂街发现过旧河床遗址,河中密布木桩,极有可能就是唐代的金河故道。明清时期的金河已向南移,与唐宋时期的金河走向大致平行。当代金河的河道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四川巡抚谭纶和成都知府刘侃的主持下,对金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之后确定下来的。


image005.jpg

▲明蜀王府(今四川省科技馆的位置)


在今天的四川省科技馆的位置,原来有一座规模宏伟的明代蜀王府,成都人俗称为“皇城”。蜀王府有内城和外城(也称萧墙),成都人所称的皇城就是蜀王府的内城。当年在修筑皇城的时候,一来是为了保护皇城的安全,二来也是为了筑城时取土的方便,于是就在皇城的外边挖成了一条环绕皇城的城濠,这条城濠一般都称为御河,也称为王府河,河中的水是蓄积的雨水。清代把皇城改为了考试的贡院,雍正九年(1731)在对金河与御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淘浚之后,在原来的三桥之西新开了一条长190丈(约632米)的水道与金河相通,使御河的死水变成了活水,这条小河当时叫作新开河(具体的流向是金河水在今天府广场西侧以北,流至西华门街入御河,围绕皇城,再由东华门街向南,在染房街流入金河)。到了清代后期,御河严重淤塞,民国时期,则基本上成一东见个过效不的大污水沟,新开河则完全淤塞不通。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政府组织大量人力对金河和御河进行了全线疏浚,在不少段落修建了砌石的护坡。但是此时金河的河床已经明显低于御河,要想通过新开河向御河输水已经完全不可能。于是在1952年为御河新建了入水口,修了一条长达1475米的暗渠,引西郊的饮马河水经西马棚街、东门街、平安桥注入御河(有记载说这条入水口在清雍正九年间即已开通,是御河的第二个入水口,1952年只是疏通),大大改变了御河的水质。

 

image007.jpg

▲1958年5月-儿童在御河上举行划船比赛-冯水木摄影


据这一地区的老人说,改造以后的御河宽度是金河的一倍,加上两岸道路总宽有22米,河中碧波荡漾,两岸柳树成荫,河中还可以划船。当时还可以看到御河的三个“暗洞”,其中两个“暗洞”分别位于西华门与东华门,均与金河相通,也就是过去金河水流入御河的入水口与御河水又流入金河的出水口。还有一个“暗洞”位于平安桥,是1952年为御河新疏通的入水口。每个暗洞口都有铁栏杆,用以防止垃圾堵塞暗洞和防止下河的小孩子被冲人暗洞。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曾掀起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群众运动。御河和金河流淌到了1970、1971年,在备战、备荒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将两条河里的水抽干,盖上“盖子”,变成了防空洞,从此长眠于地下。


image009.jpg

▲金河桥


如今御河已经不存在了,金河还保留了一段,进人民公园大门,有一弯曲河道,上面有一道拱桥,这就是金河桥,拱桥下面那段小河就是曾经金河的一部分。

这一条条川西平原上的绝美风景早已不在,仅留存于民间记忆里,幻化在那些早已泛黄的黑白照片中。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