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的水井文化

因岷江之水,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城内河流纵横。成都素来以市井生活著称,地下水位又高,自然井也多了,井一多茶馆也就跟着增多了。截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城区记入档案的井还有三千余口,其中不少还保留至今。

下同仁路东侧、窄巷子以南,有一条小巷,在清代初年名为如意胡同,后因胡同北部建有明德坊,又名明德胡同。民国初年更名时,因为巷内有一口水井,所以定名为井巷子。

井巷子中的这口水井在清代的满城中颇有名气,因为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清军攻入成都时,很多水井都因为战乱、火灾而被污染或填埋,军队的吃水问题发生了困难。这时,有几匹战马聚在这里用舌头舔着地面不愿离去,清军官兵仔细一看,发现这里的土壤特别潮湿,便向下挖去,很快就挖出了清冽的地下水,解决了军队饮水的困难,于是就在这里凿建了一口水井,还特地用石料修建了井盖。由于这口水井的水质好,水量大,成为满城中最著名的一口水井。

 

图片1.png

井巷子中康熙年间的水井(1994年周孟棋摄影)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井巷子中的著名水井仍然在使用,而且位置就在巷子的中间。近年来由于水量愈来愈少,已经停止使用。但是为了保留这口著名的水井,又不致妨碍交通,市政部门把井口移向了靠北的人行道上。1990年,西城区人民政府还在井口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道:“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水井,改名为井巷子。”


图片2.png

双眼井


老成都的正通顺街、新开寺街一带被称为“双眼井”。据说”双眼井”为宋代所建,距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老成都唯一得以保存,尚可饮用的水井。每到立冬,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因为老成都人知道,“双眼井”是有名的香肠腊肉一条街,置办年货,不能不来。其实不然,那里更有文墨书香,著名作家巴金就诞生于这条街,双眼井也成了巴金儿时最熟悉的地方。巴金1987年最后一次回到成都时专门去看了<双眼井>,说:“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 诚如斯言,仿佛双眼井涵盖了巴金所有童年的记忆。双眼井成了巴金对正通顺街,对故里全部感情的支点。


  图片3.png

百花潭中井


从井巷子的水井到双眼井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水”字。在百花潭公园内有一座纪念巴金的慧园,堪称是园中之园。其实,清末民初的时候百花潭里还真有一座潭,潭宽数丈,深数米;不仅有潭,还有无数的井。汉语大辞典中有解:潭即深塘也。井又何尚不如此?语义上比塘更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百花潭公园还是成都的动物园,饲养着数以千计的飞禽走兽,它们喝的就是园子里的井水,是人们常去观赏动物,接受科普知识教育的地方。

在成都档案局的资料中有一段记载,早在清末宣统年间,为保护水井,成都巡抚曾发布告示,要求各井栏砌出水井口30CM高度,目的是防止脏水或雨水倒灌。还要求对水井加木盖、加锁,由专人管理。一是防止孩童调皮扔东西,二是防止寻短见的人跳井。


图片4.png

茶铺旧照


时光流转到了1920年间,成都府里的水井达到全盛时期,约有6100多眼,1939年有 4008眼。几乎每一个庭院里都有一眼井。当年,为确保水井的绝对安全,政府督办也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派员对每一口水井编号,确认方位,还不定期普查检验,划分水质等级。当年,四川警察总署和卫生科都曾对茶铺所取水源进行定期检查,凡不符合规定的茶水铺会被查封。至今尚可查阅到的档案文字:“茶铺要自备沙缸,制成简易的净水装置,将井水过滤才能使用。”

老成都为何有如此多水井?可能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成都地处冲积平原,上游有都江堰,很早就开始了通过水井利用地下水。

二是成都地下水位原来很高,三米左右的深度就可能有活水涌出。在《华阳国志》中记载:“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就是最为生动的历史脚注。


图片5.png

晚清时期挑水夫


正因为老成都的水井多,还衍生出了一种职业,叫做“挑水夫”。他们把取自水井的水,或从府南河上游取来的水沿街叫卖,生意兴隆,也成就了“河水香茶”这一老成都特有的风景。如今在成都档案馆里还收藏着1925年挑水夫的登记,详细记录了挑水夫所取水井的街名、水井编号,以及挑水夫的姓名、籍贯和住址。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