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街巷 | 此「帘」非彼「廉」,帘官公所街


图片1.png

位于今青羊区玉沙路以北,有一条街叫帘官公所街。一提到“帘官”这个名词,对这段历史了解比较少的朋友也许会感到陌生,可能会认为这里的“帘”通“廉”意思是清廉之官,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里的“帘官”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设立的一类官职。

在科举考试时代,为了有效地维护考场秩序、防止考试舞弊、快速批改试卷政府都会设置一类官职来主管这些事务,这类官职称为“帘官”,帘官分为外帘官和内帘官。阅卷官负责试卷的批改,为了保证阅卷过程中的保密性,阅卷官的门在开门时也必须挂上帘子,他们叫作内帘官其他的负责巡视考场、纠劾hé)违章、组织眷juàn的官员称为外帘官。眷(juàn)录指当时为了杜绝通过认识考生的笔迹而进行舞弊的现象,所以考卷都要请人重新抄写一篇,再呈入阅卷


 图片2.png

成都贡院的考棚(拍摄于1900年)

 

在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成为全国人口大省,每年的考生有一万多名,加上又要连试三场,需要进行批阅试卷太多,所以这边设立的帘官数量不。他们在成都居住的地方又是不能接待宾客的保密场所,所以就出现了专门的帘官公所,有些类似今天高考阅卷时的招待所,只是保密级别更高而已。

 

 图片3.png

         帘官公所街片区街道示意图  来源:成都街道漫步手记·帘官公所街

 

不过这条街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叫“帘官公所街”的,帘官公所街的名字是清朝咸丰初年才起的,在更早的嘉庆年间这条街的名字叫做“芙蓉街”。清嘉庆年间六年(1801),时任成都知县的张人龙为了教化民众,提高成都人民文化素质准备在这条街上开办书院,他首先把自己的俸禄都捐了,但是钱还不够,他又发起了“众筹”在他的带领下募得七千余金,才创建了“芙蓉书院”。到了清咸丰初年,芙蓉书院迁至青龙街洗墨池,四川提学使何绍基将书院旧址改建为帘官公所,这以后街名就改为帘官公所街。


 图片4.png

外国人参观正在拆除的成都贡院考棚(摄于1906年)


清代末期废除科举,就没有帘官了,同时清政府效仿日本,在全国设立警察局和警察学堂成都也不例外,于是就在帘官公所开办了警察学堂,民国初年警察学堂停办,在原址改办岷江法政学校。


 图片5.png

 1959年庐山会议后田家英在九江一南京的客轮上 吴冷西摄影

 

纵观近现代历史,帘官公所街上还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田家英。他是毛主席的秘书。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祖籍双流。

田家英的父亲曾经在帘官公所街开了一间药铺,店名叫锡沛堂,不过药店的经营可能有点问题,一直生意都做得不好。生意不好也倒还罢了,在田家英3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9岁时,最疼爱他的母亲也随他父亲去了。

尽管如此田家英却在读书方面显现了他的天才,喜欢读书,善于读书,立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读书好,但是家庭拮据,田家英辍学在大哥药铺里抓了一年的药。受到大成都的古蜀文化的熏陶,田家英当了码农,写文章,居然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193413岁时以“田家英”的笔名在《华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在他14岁的时候,又以第一名的成都考取了成都县中学,就是现在的成都七中。

1936年田家英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田家英还当过毛岸英的老师。

田家英聪明过人,英才俊发,学识丰富,为人正派,敢于直言。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家英作为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是毛泽东的总管家、日常秘书,连日记、印章与存折都是交给他保管,所以周围的同志都开玩笑地称他为“掌玺大臣”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