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最新动态 >详情
最新动态
“人文青羊•航空新城”

“人文青羊·航空新城”

之航空产业记事

【按:何勋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青羊区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航空产业特别是高端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在132、611等头部企业牵引带动下,航空产业将成为青羊新的经济增长极。夯实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航空产业,将为青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将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增添新的动力。基于历史文化禀赋和产业发展潜力,围绕传承发扬天府文化、构建航空新优势,我们要锚定方向、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先行示范,努力以多元厚重的人文底蕴彰显公园城市文化,以活力迸发的航空产业为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强动力,推动“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加速呈现!】


就在党代会召开的前一天,由航空工业成飞集团历经19个月策划和建设的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正式开园,并对外免费开放。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坐落于青羊区成飞公园西北侧,占地3.5万平米,是一座园林式战斗机博物馆。园区由威龙广场、航空史迹、铁翼风华、龙腾广场、航空问道和航空拾趣六个区域组成,展陈了歼5、歼7、枭龙、歼10、歼20系列等9架战斗机,还展出了成飞近年研发的新成果翼龙、天翅系列无人机3架。一架架战机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串联起“航空新城”几代人的蓝天梦想。一个个故事汇集成激情和信念的河流,汇聚成多元厚重“人文青羊”的大江大河。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29.jpg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22.jpg



铁翼风华简史

黄田坝这里和田坝坝无关,这里制造出了中国最牛的战斗机。从这里开始,祖国的蓝天不再寂寞,祖国的大地宁静祥和。从这里开始,汇聚起黄田坝深深的感情和回忆,也掀开铁翼风华的一段辉煌历史。

黄田坝位于市区西南郊10公里处,又名“皇天坝”。传说有位黄秀才到此教书,因教学有法很快成为当地首富。一次,偶得老乞丐施舍一把扇子,黄秀才兴奋之余未到约定时间提前打开观看,不料里头突然飞出一宝剑,阴差阳错地射死了宫里的一位皇妃。因剑刻“成都黄秀才应统领天下”,皇帝大怒杀之,并没收其一切田地归为皇产,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儿叫作“皇天坝”。1964 年,市委书记廖井丹派员考察皇天坝来历后,认为皇天坝土质为黄色,为切合当地实际,故取名黄田坝。

因抗战需要,1945 年国民政府征调数万民工,在这里修建了一条几百米的碎石跑道作为简易飞机场(名温江机场),以供空军作训练之用。临解放时,机场已荒芜不堪。1956年,国家为发展航空工业在此重建机场,创办国营峨眉机械厂和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后来的航空仪表公司,现在的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核心,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基础。根据当时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到1956年4月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的协议书正式签订,标志着一个宏大的“蓝天计划”即将横空出世。同年5月,根据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作为援建项目其中之一、代号为“132厂”的新歼击机制造厂计划正式出台。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选址四川成都黄田坝。

1958年10月18日,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要求:代号“132厂”的国营峨嵋机械厂在黄田坝动工兴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批来自东北、上海和江苏等地的工人专家汇集到此,上上下下艰苦奋斗,克服建筑材料、人员紧张等诸多问题,一边修机场厂房,一边加紧测绘设计歼击机。并在1961年,根据歼5甲型飞机试生产的需要,建立了“四师一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体制。到1964年10月,经过近6年的日夜奋战,一座占地面积507.4公顷,房屋建筑面积300525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349台/件,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职工10485人的“航空新城”雄起于中国西部。同年11月,国内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试制的高亚音速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在这里首飞成功。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08.jpg


1966年5月,伴随工厂自行改型设计的首架歼击教练机“歼教5型”飞机成功首飞,“132厂”的军品生产也由测绘仿制转变为改型试制。1970年3月,“歼7I型”飞机成功首飞。到1975年,为适应大上“歼7”飞机的需要,工厂开始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直到“歼7II型飞机”设计定型,成为在那个特殊年代取得的不易“战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32厂”开始了从恢复、整顿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12月30日,经过整整10年的研制,“歼7I型”飞机的改进型“歼7II型”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1979年,“132厂”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工厂的军品生产开始由军援转向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向军民结合的多品种生产方向发展。

1986年,“132厂”更名为"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两年后,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并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MD80机头的合同。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8月25日,由中航成飞研制的首架量产型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隐形第五代战斗机“歼20”交付部队试用。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航空成飞积极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理念,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军机方面,由航空工业成飞研制生产的歼5、歼7、枭龙、歼10 等系列飞机有数千架之多,国外军机用户达十多个,军机外贸在国际军机市场逐渐站稳了一席之地。其中,“歼-10”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荣誉称号。

在民机方面,成飞是国际一流民机大部件的主要供应商,累计生产交付民机及转包产品一万多架份。成飞民机公司先后承担了大型客机C919、新支线客机ARJ21、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机头的研制生产。2018年6月,航空工业成飞民机G280机头项目实现首架开铆,这是与以色列航空公司签订的转包大项目,也开创了民机转包项目的新纪录。


飞天研究“铸心”历程

在黄田坝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还有一家为飞机“铸心”、引领我国航空和空天飞行器综合技术发展方向、构建具有卓越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智慧研究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从这开始,一代代“龙”系列飞机从这里冲上云霄,在我国“蓝天逐梦”的历史上,成飞研究所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所是根据国家军机发展的需要,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离而成的。1970年12月18日研究所成立之初,全所只有几百人。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35.jpg


建所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研制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该项目从1970年开始论证(后来由于受某些环境影响,指标变动很大),到1975年正式立项时战技指标已更改了6次,几乎是一年一变。在五上五下的激烈变动中,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艰难地从方案论证、详细初步设计、冻结技术状态,一直干到准备发生产图。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动力,没有能适合高空高速、耐高温的主体材料,该型号无法投入生产,不得不转为课题研究。尽管如此,这项工作对研究所的发展,以及后来对国家重点型号的飞机研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32.jpg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经过10年磨砺,在1980年国家正式批准成飞研究所“歼-7C”飞机的研制任务。接到任务后,研究所大胆将测绘仿制改为参照设计,按照自行设计思路、程序和规范完成了“歼-7C”飞机的自行设计。 到上世纪80、90年代,成飞研究所开始承担起我国第三代歼击机的总体设计任务。经过全所上下人员的公关创新,实现了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鸭式布局”(早在1903年,莱特兄弟的莱特飞行器使用前翼配置。但是在莱特兄弟以后,大部分的飞行器改采用尾翼配置。主要原因是使用前翼配置较不容易稳定,早期的技术较不发达,使用前翼很难设计。尤其民航机对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也不可能采用前翼配置。随着线传飞控的进步,在1960年代XB-70超音速实验机采用前翼配置,证明了前翼配置的可行性。加上前翼的操控性比较好,所以许多先进战机常常采用前翼设计。因飞起来像一只鸭子,“鸭式布局”由此得名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的前翼称为“鸭翼”。)、数字式电传系统、综合航电、武器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为代表关键技术的突破。著名的FC-1枭龙战机就是该所设计完成的。

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所紧抓跨时代发展契机,紧靠重点技术突出、设计手段先进、试验设施齐备、学科齐全等优势,巩固“有人战斗机、无人机、空间站及临近空间飞行器”三大核心研发领域,不断适应信息条件下航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先进气动布局、CAD/CAM、航空电子综合和飞行控制等飞行器设计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相关设备的研制能力方面,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歼-7C/D飞机、歼-10系列飞机、枭龙系列飞机歼-20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等一系列先进战机和无人机,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任务和一大批航空航天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质量奖等奖项”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我国在飞行器设计、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和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和市场经济方面成飞研究所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其强有力的技术和设备作后盾,建立了满足先进飞行器研发需要的完整专业体系,拥有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以及各种先进试验设施,向用户提供计算机技术、特种加工、信息技术、工程力学与工程流体试验分析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飞行器总体与气动布局、结构设计与分析、系统综合、航空电子综合、飞行控制、虚拟仿真等领域具有突出能力。在海外市场方面,实现“歼10”、枭龙系列多型号飞机的业绩突破.......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52.jpg


航空感测器小传

在黄田坝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还有一家秉承“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在航空航天尖端领域持续深耕60年的公司,他们致力于国内高端专用传感器的研制和生产,专注于感知测量控制技术进步,依托在感知、测量、控制技术上的不断积累与创新,形成了以传感器为平台,大气数据探测、位置检测与控制为核心专业,以飞行参数记录仪等5个产品为特色的专业格局,推动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了在大防务大安全、高端工业制造领域的大力拓展,掌握了从基础元件级到分子系统级的研发、制造、集成与验证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国际智能感知与控制系统的一流供应商。

这家公司,就是成立于1962年的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61厂”),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科技型子企业、我国航空工业机载系统的重要骨干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四川省航空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认证,并入选国务院“科改示范行动”,成为全国204户科技创新改革示范企业之一。


微信图片_20211126160148.jpg


作为航空工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成都凯天电子拥有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成立伊始,凯天就一直致力于传感器的研发制造。虽然目前80%的业务都用在军用方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面对应用领域广泛的传感器产业和现代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强大的“感知”市场,凯天也在逐步加大民用领域市场的开拓力度,将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淀的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技术,为产业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群众游行活动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大飞机在“创新驱动”主题游行上格外引人注目。这架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开始研制、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的大飞机,他们的主要设备核心和基础---大气数据加温控制器,就来自我们成都的凯天电子。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开启了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新篇章。首飞背后,作为C919国内一级供应商的航空工业凯天,通过自主研制的方式,为C919提供了单机3台保障飞行安全的A级配套产品——“EF-23”大气数据加温控制器。

这套名为大气数据加温控制器---“EF-23”大气数据加温控制器,是为C919飞机大气数据系统提供探头加温的机载电子设备。就是在穿越高空结冰区时,飞机会遭遇结冰风险,“EF-23”就会根据飞机大气数据系统要求接收加温指令,并自动接通一系列加温电源,完成加温控制并输出加温状态信息,安全、可靠、高效地为空速管除冰,保障飞机飞行安全。

此外,作为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飞机必不可少的部件、C919飞机飞行关键产品---C919总静压探头。该设备就像是飞机的皮肤感官,通过与外界大气接触,采集飞行过程中实时大气的全压和静压,通过大气数据模块及大气数据计算机将压力转化计算得到飞行的空速及高度。这也是航空工业凯天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联合开发和独家生产方式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

凯天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联合工作后,研发和生产都是严格按照美国FAA的TSO标准进行,其中一项关键的指标---防冰除冰能力目前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在2015年和2016年,凯天相继完成了两次产品设计迭代与样件生产,最终在2017年完成了首件的交付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民航总局的制造符合性检查,随后配装C919飞机。同年3月,产品全部通过了要求的22种环境适应性试验,满足装机飞行要求。5月5日,凯天“EF-23”以及飞机飞行关键产品总静压探头随10101架C919飞机在浦东国际机场顺利完成首飞。

2021年9月17日13:34,“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凯天研制的气压高度信号装置,通过给回收程序提供精确开伞信号,以稳定性能保障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顺利返回地球,助力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民机是航空工业最大的民品,发展民机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企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契机。据了解,除了参与航空航天,国产大飞机制造外,凯天还在“华龙一号”核电站关键领域建设、高铁、轨道交通及其他高端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不菲业绩。


携手青羊 核心聚集“航空新城”

核心聚集,缘定青羊。有别于“132厂”的地利之便,以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企业相继落户青羊,除了对成都市发展规划了熟于心(在成都市 “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将传感器项目列为千亿级产业发展方向)外,地处中心城区的青羊拥有对人才强大吸引力,也是这些企业安家青羊的重要选项。同时,在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成都市58个产业功能区之一),传感器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非常明显的配套优势,加上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促使企业把产业留在青羊。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航空成飞、“611”、成都凯天和成都航空仪表公司所处的黄田坝,既见证了企业的发展,也目睹了地方经济的日新月异及整个青羊新城的变迁。特别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共建配套“三个优先”建设启动以来,企业和所在辖区市民幸福宜居指数日趋提升,也为投资企业在青羊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民生,以航航空成飞、“611”、成都凯天和成都航空仪表公司等企业携手青羊,也实现了航空科技、国内一流工业设计在西南地区的核心聚集和深层次的产业合作。

文/李晓斌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