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这一站,文殊院_成都 (sohu.com)
现代都市,许多古建筑已经难寻踪迹;若想在喧闹的城市中找寻一座,仿佛更是天方夜谭——但现实似乎就是如此离奇:谁能想到在繁华市井中有一小小山门,里面就是古寺呢?
隐藏在灶君庙街巷转角处的寺院,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金沙庵。金沙庵能保存到现在,也可谓是历经了劫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寺院受到严重破坏,佛像被砸,殿堂僧寮被工厂和居民强行占用,经又能静法师及常住僧众的拒理力争勉强留下几间残破的房子,供僧人使用。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又能静老法师一再叮嘱和鼓励大众坚定信仰,严守戒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1997年方才获得宗教部门的开放证书。
“金沙庵”此名,也不是原本的名字。据介绍,金沙庵原名华光寺。民国十三年编的《重修成都县志》载,华光寺始建于清代初期,因供奉华光菩萨得名。华光菩萨又叫五圣大帝、五通大帝等,在客家民俗中,他先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和神灵。结合客家明末清初大规模入蜀的历史,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寺庙大约是迁来成都的客家所建。据成都民俗专家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考证,灶君庙街原有一个清代客家移民修建的安徽会所,大概间接证实这段历史。大殿内原本供奉的那尊泥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手中捧有金沙,据传说曾在同治初年火灾中显瑞灭火,故在同治三年扩建时,为纪念观音大士的功德,更名华光寺为金沙庵。
金沙庵占地约五亩,庙宇三重,供奉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韦陀、释迦等佛菩萨像。该庵系子孙庙(主持师徒相承),有僧众十余单,从寂成比丘尼创建至今共传十三代,后在又能静法师的倡导下,改为十方丛林(住持由官吏监督选举),接纳各地来此修学的尼众。初创至今,历代不乏成就者,首推隆安法师,又能静法师,隆莲法师,能潜法师。
从灶君庙街转到金沙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三开间的山门,朱红的大门被木雕彩绘装饰,不大但在一条老街的灰色中格外醒目。山门正中高挂一块黑匾,上有清代文殊院一方丈“乘之和尚”手书“金沙庵”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如今观之,仍旧熠熠生辉。山门两侧是一副黑底金字的楹联:上联“解脱六尘常住莲花法界”,下联“修持八敬安居水月道场”。“解脱六尘”、“修持八敬”方能安居此处,此地实乃尘世之中一净土。未进此门,便觉心宁气平,欲欣然入内。
步入山门,庙内没有多少人。不大的门厅之内,正中的红色佛龛中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身后是韦驮菩萨。怀揣敬意,未能拍照留念,谨以心记下佛像面容。弥勒佛正对着车水马龙的商业街,笑颜以对众生相。
在山门两侧分别建有圆劵拱门,可通达寺内大殿。券门上方分别有“奢摩他”“钵舍那”的字样。前厅和山门之间有长方的天窗,抬头可见蓝天;地上摆放着花花草草,给庙内增添了几分生机。门厅左侧有一鼓,右侧有一口钟,显得十分庄重。
上鼓下钟
门厅之后别有洞天:一座小巧院落呈现眼前。庭院中央摆有一个铜香炉,正面对着的是庵内最大的建筑——大雄宝殿,右面是“堂客”迎宾厅。
正中大雄宝殿为清代木质结构建筑,结构严紧,造型庄重。殿内供具陈设朴实考究,古香古色。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塑像,佛像精美却不失庄严,在殿内还有一通“爱道遗风”的匾额,昭示着佛教尼众部的起源,这些匾额为清代同治年间文殊院方丈墨迹。匾额“西方三圣”下的佛龛里面的三尊金身佛像非常精致,雕塑和金漆的特别好。大殿右为文殊菩萨,左为普贤菩萨,墙面上挂着十八罗汉的彩色画像。宝殿门口两侧摆有鲜花数盆,与园中树木、宝殿一同装点出一幅肃穆宁静的图画。
▲ 宝殿背后
上为走廊,下为藏经楼
走出大殿,右侧设有五观堂,内有斋饭提供;另一侧有一长廊,在红色砖墙和花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清幽。穿过长廊就到了第三重殿——藏经楼。藏经楼是白色的2层楼,首层是观音殿,供奉着十八臂观音菩萨塑像,背面是阿弥陀佛及西方镜,后面为花园。藏经楼旁边紧挨着寮房,周围种满了植物花草,也为这不大的空间增添了一份幽静。
▲ 禅理小故事
漫步庵内,感受院墙之内的宁静与清幽。所到之处皆为禅地,所见之物皆存禅意。仰天远望,却见高楼林立,才恍然醒悟自身仍处尘世之中。院墙之外便是高楼大厦的喧嚣闹市,院墙之内的金沙庵却是一片宁静安然。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包围中,这座百年古刹仍然守着自己原有的一席天地。古朴的山门,幽雅的庭院,踏入其中,便可收获内心的平静。居庙院之小亦怀天下,处江湖之远尤系苍生。繁华市井之中,亦可寻得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