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街巷 | 通锦桥路

在饮马河这条小河上有一座通锦桥,因为这座桥的存在,其附近的一条街道也就称为通锦桥路。


image002.jpg

通锦桥(远近摄)

 

其实,过去在这里并没有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城内居民疏散方便,在西城角街的城墙上打开了一个豁口,并在豁口以外的饮马河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木桥,当时并没有命名。1952年改建之时,这里还是郊区田野,所以就以方便郊区群众进出锦城之意而将此桥命名为通锦桥,后于1960年扩建。当然,今天已然成为大道的通锦桥路在过去也是不存在的,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开辟出来的一段小街——西城角街,两边也都是农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步扩建。其基本规模一直到1964年才全面形成。

 

image004.jpgimage006.jpg

通锦桥路 新二村

 

万佛寺故址

通锦桥路以西、马家花园路以北还有一条通锦路,也是因为通锦桥而得名。这条街道在今天的成都已经少为人知,但这街上有成都古代最为著名的寺庙之一——万佛寺的故址。

 

image007.jpg

万佛寺故址

图片来源:通锦桥旁“万佛寺”古代成都后花园 | 成都民间历史 (cdsouth.com)


万佛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安浦寺、再兴寺。唐代开元十六年(728)新罗僧人无相重建,改称净众寺,又名竹林寺。南宋又改为净因寺,元末明初改名万福寺。寺庙在明末时被毁,清康熙年间重建之后改名为万佛寺,但是其规模要比过去小得多。

唐宋时期的诗人对这座寺庙有过不少吟咏之作。唐人李洞曾留有《宿成都松溪院》一诗,“松持节操溪澄性,一炷岚烟压寺隅……”郑谷也曾写净众寺“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


image009.jpg

成都万佛寺出土 梁普通四年释迦造像龛


自1882年到1954年,这里先后出土了从南朝的刘宋到唐代的细沙石质佛教石刻造像200多尊,经研究应当是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全国毁佛寺之时被毁的佛像,由后人特意埋藏于地下的。这一批主要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院中的佛像极为精美,不仅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成都市区内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一批佛教文物,也是四川省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雕塑精品。

 

image011.jpg

四川博物院万佛寺石刻馆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万佛寺石刻馆随拍:(meipian.cn)


在这些雕塑精品中,尤以阿育王造像最为宝贵。


image013.jpg

阿育王头像(四川博物院藏)


在四川博物院万佛寺石刻馆中,两尊留着八字胡须,眼睛圆睁,充满异域风情的佛头,格外引人注目。这样的造像正是阿育王像,在万佛寺遗址中出土了7件,其中5件是残躯,另2件是头像。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一位有名的弘扬佛教的国王,他在晚年时编撰整理佛教景点,并派遣大批僧侣四方传播。而由他创造的阿育王释迦牟尼佛像,被称为阿育王像。有趣的是,阿育王像虽在史书中频频出现,造像在中国却极为罕见。目前,除了在成都出土过外,仅在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偶有发现,考古发掘的阿育王像迄今只在成都出土。

 

通锦桥路本身的历史不长,其得名来源于通锦桥。通锦桥也算不上有悠久历史;但它们都真真切切地记录下了那些历史——那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岁月。开辟了由死到生的通道,架起了由绝望到希望的桥梁。

 

image015.jpg

通锦桥路

 

曾经的通锦桥和通锦桥路,那些战火连绵、那些岁月变迁,需要我们牢牢铭记;现在的通锦桥和通锦桥路,那些幸福与安详、那些黎明的曙光,更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