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街巷 | 文翁路

青羊区有一条年轻的“老”街,叫作文翁路。

 

image002.jpg

图片来源: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翁路靠近四川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_天气预报查询 - 墨迹天气 (moji.com)

 

说它年轻,因为文翁路算一条新开设的街道,仅有四十年左右的历史。

在文翁路的北端,是成都市中心重要的南北通道东城根街。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为了改变市内交通困难而进行的“畅通工程”中,就沿着东城根街向南的方向,打通了原来的半边桥街、陕西街、文庙后街、文庙前街、上池正街,并入了火巷子(1981年曾命名为鸿雁路),新建了一条大街直通南河,再经过在南河上新建的南河桥(彩虹桥),直通武侯祠大街而上一环路。这条新建的大街原来是按工程名称叫作东城根街南延线(与此同时还向北新建了东城根街北延线,即今天的万和路),后来正式命名为文翁路,是因为大街恰好从石室中学(文翁最早在此办学)旁边路过。

 

image003.jpg

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

 

即便街道本身年轻,文翁路所纪念和承载的历史却十分“古老”。

 

image006.jpg

文翁雕像

 

文翁的贡献

文翁的贡献要从秦汉时期开始说起。在古蜀文明时期,巴蜀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字与语言,并不普遍使用中原已经流行的汉字和汉语,因此相对封闭而使文化教育领域无法融入中原文化大家庭。汉代学者称之为“蜀左言”、“不晓文字”、“莫同书轨”。直到秦统一巴蜀之后,巴蜀地区才在“书同文”的影响下,逐步普遍使用汉语与汉字、融入中原文化,即所谓“言语颇与华同”、“染秦化”。在此融合过程中,文翁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代讲经图

秦统治巴蜀地区时,虽有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但文化教育一直未有兴起;西汉时仍旧文化不振,被中原人认为是“蜀地僻陋,有蛮夷风”。

汉景帝时,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深感此地文化落后,又因其“仁爱好教化”,便用坚定决心和严格措施来推行教育:一方面派年轻人去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政策律令,使其学成归来在巴蜀担任教职;另一方面在成都开办了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石室讲堂(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免学费,大量培养人才。于是,蜀地“由是大化”(出自班固的《汉书》),并且后世陆续出现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大家。元代的罗寿在《成都瞻学田记》中写道:“蜀有材,汉文翁始也。”

文翁的石室讲堂自西汉两千多年来,除战争年代外,从未间断办学,培养了无数人才,例如近代的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等。

 

都江堰文翁像

image008.jpg

图片来源:文翁与都江堰 | 文翁研究会 (hwwwh.cn)


其实,文翁除了兴文教之外,在水利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华阳图志·蜀志》记载他:“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即开凿湔江分渠,使湔江水汇入青白江,灌溉今天的彭州、新都等地大片农田。为纪念其功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成都地方官在都江堰的太平街上修建了文翁祠。著名学者李惺在《新建文翁祠碑记》中说道:“顾水利之兴,始于秦李冰,继则汉之文翁。”

IMG_262

如今历经千年,文翁之风未绝,文教之气仍盛。石室中学的读书声依旧,成都图书馆也于2003年迁入文翁路98号的新建馆址。

 

image012.jpg

 

岁月悠悠,纵使时代变迁,文化与教育的火种自播下,便生根发芽,终将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