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丹青地,笔争造化功。巴蜀地区书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历史上有过数次光辉灿烂的时刻,早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已达到顶峰。
唐中后期,诸多名家避乱入蜀,如吴道子、卢楞伽、孙位、韦偃等人,带动蜀地绘画飞速发展;后蜀创建“翰林图画院”,直接影响了北宋画院形制,产生的影响纵贯整个美术史。巴蜀成为唐末全国绘画最兴盛的地区,浓厚的艺术氛围滋养了黄筌父子等一批杰出画家,引领了全国绘画风尚。
及至宋代,苏轼、文同等名家的出现,标志着文人画的兴起,对中国书画艺术格局的影响十分深远。元代大书家邓文原和虞集又为四川书画史写上了浓重的一笔。经过明清的沉潜和民国初年的发展,四川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书画家,涌现出张大千等大师级人物。
天府之国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长期吸引着大批外来人士在此耕耘贡献,尤其是抗战时期,各界精英络绎入川,四川再次成为全国文化艺术中心。艺坛群星闪耀,四川书画走向了新的繁荣。
潜龙之辉——明代
明代,全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主要在江浙沿海,地处西南的巴蜀画坛,以独具特色的笔墨在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四川地区涌现了一批出众的书画家。明初杨基、徐贲、王汝玉等人能书善画;明中叶的杨慎于画论颇有创见;明末的黄辉、吕潜、费密更是驰誉丹青。禅林之中,破山海明的书法以其独特风格与造诣而为世所重。
行草书宿龙门寺有怀诗册【明】黄辉
黄辉(1555—1612),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又号怡春居士、铁庵居士、无知居士、莲花中人、云水道人,四川南充人,明代诗人、书法家。万历时进士,时人誉之“诗书双绝”,其书法布局疏朗,墨法圆润,与董其昌齐名。
行书自书诗册【明】黄辉
山水图扇面 【明】吕潜
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号半隐、石山、石山农、耘叟。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人。南明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肃公吕大器长子,与新繁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吕潜博学工诗,善书画,向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纳故化新——清代
清代巴蜀书画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发展。这片沃土孕育了大批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家。诗人李调元、张问陶、顾印愚,革新派代表杨锐等兼善书画;龚有融书画风格独树一帜;“晚清三大碑派书家”之一包弼臣将书法的时代风尚与个性有机结合;而禅林的丈雪通醉、熹公竹禅等人,在书坛具有相当影响力。
艺苑中兴——近现代
清末到民国,在“蜀地文风盛汉时”的学术风气中,产生了“五老七贤”等一批能书善画的儒者;在时代的激变中,巴蜀艺术与外来艺术风尚不断磋磨融合,浓郁的艺术氛围既成长起了张善孖、张大千、蒋兆和、石鲁、陈子庄等有全国影响力大师级人物,也培育了郭沫若、余沙园、谢无量、冯灌父、伍瘦梅、晏济元、周抡园、刘孟伉、吴一峰、李琼久、赵蕴玉等一大批书画名家。
荷花屏 【近代】杨建屏
杨裕勋,即杨建屏(1837—1921),清代荷花国画大师。名士李芋仙的大弟子。字建屏,别号笑笑居士。重庆市忠县人。同治时廪膳生员。研习书画,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均有造诣,尤长于画荷花,人称“杨荷花”。
蜀游遗珍
除了本土书画家的不懈耕耘,游历入蜀的诸多名手在巴蜀灵山秀水的熏陶下也创作出大批佳作。清末,何绍基、张之洞、王闿运等人给四川的学术与书风均带来了新气象;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巴蜀更成为书画高手云集之地,巴蜀书画迎来了继唐宋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巴蜀风物在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等人艺术生涯与创作中,留下了重要印记。
行书七言联【清】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时进士,咸丰二年至五年(1852-1855)任四川学政。在川四年,他完成了晚年书风的转变。
天府之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画名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巨匠。他们于此处寄情自然,泼墨山水,让四川书画走向繁荣。
从明清时期到近现代,书情画意未绝,涌现了不少书画大师。其水墨丹青,点染了蜀地山水;蜀地山水也滋养了他们的灵魂。这些大师的作品闪亮如繁星,装点了中国的书画历史,也在岁月的洗礼后,部分保留了下来。书画馆虽只是藏有部分作品、仅是蜀地书画历史的缩影,但也同样让你我在这高楼林立的时代,能够感受到蕴藏在水墨之中的美景与悲欢。
步入书画馆,始知丹青之笔,能夺造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