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海青羊 > 他山博观 >详情
修志问道 助推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在工作中如何以党建指引,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构建社区邻里互助文化平台,全面推动社区多元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现代化,一直是社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和难点,成都市温江区以柳城街道北街社区为载体,在这个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17年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北街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推动“五个之城”建设,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创新社区治理、促进社区文化 ,策划、启动了文化视角下老城市社区治理项目—人文北街、记忆北街。通过 “部门、高校、街道、社区、居民”五方联动,以独特的社区文化,历史名迹为方向,通过修志著叙(《北街志叙》)、建档设馆(《北街记忆史志馆》)找寻社区历史,重建社区文化恢复社区文化价值再生能力、平衡社区文化供需,形成人文北街幸福新场景,2020年北街社区获得2020年第二届中国幸福社区场景服务奖,实现了社区善治,推动社区发展治理。

一本书打造社区名片,让社区文化“活起来”。以党建引领、校地协作、社企共建、社居联动为指导思想,与成都师范学院史地学院党总支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成立以成都师范学院领导和编撰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乡贤为成员的北街社区志编纂机构小组,在成都市志办的指导下,开展了北街志叙的编撰工作。小组通过调研、采风、走访,召集社区居民、民主人士、北街社贤、社区老主任、老党员共同参与,许多摄影家和收藏家提供图照,历时三年近200人为《北街志叙》的成功编撰倾注心血。《北街志叙》全书九章20万字,立足于社区历史沿革、社区党建、社区经济、社区建设与服务、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内容,全面的解读了北街社区的人文历史。社区坚持修志为用,以《北街志叙》出版发行为契机,用好志书资源,做好读志用志,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强化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个馆展示历史文化,让社区文化“亮起来”。以“北街志叙”为引,打造社区史志馆、多党合作空间,史志馆面积100平方米,共设4个分展厅,分别讲述了史志文化、历史人物、街区文化、街区经济、党史展示5大板块内容。目前已向社区居民征集了包括文革时期、解放初期、抗日战争勋章等珍贵历史照片在内的纸质、照片、实物等1000余份历史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为积极开展党史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和档案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栋楼营造文化氛围,让社区文化“用起来”。为吸引更多的居民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感受社区互助温暖和谐氛围,社区以“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为原则,腾出办公空间,吸引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入驻,增加社区文化元素、便民服务设施等展示空间;推行“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便民服务模式,舒适的家居、亮丽的色彩、亲和的布局提升社区的亲切感,让社区服务更加温馨体贴;通过内外环境、服务精神的改造提升,将社区内在精神外化到社区环境中,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社区的变化,发自内心的把社区当成大家庭,让“常回家看看、坐坐”成为居民的习惯。同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居民开放,邀请社区内的专家、学者、老党员讲党课、将历史,传播先进文化。通过各种通俗易懂、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展览会、知识讲座、报告会和非遗文化演出等多种形式,营造先进的社区文化氛围。

北街社区自启动人文北街项目以来,以独特的社区文化,历史名迹为方向,收集了关于“北街记忆”的老故事、老照片,努力将这些生活记忆、文化历史通过各种形式来唤醒居民沉睡的生活记忆,同时,以《北街志叙》所述为主题,增加社区文化元素、便民服务设施等展示空间并以“北街记忆”为题,以文化植入的方式,将北街社区的文化底蕴融入院落改造,呈现了独特的社区韵味,极大地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对社区文化历史的认同感、生活在社区的幸福感。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广大居民的文化自信有着显著的帮助。成都市地志办编审处黄小华处长评价:《北街志叙》的出版为成都市最基层志书的编纂探索了新路,提供了借鉴,值得总结推广,央广网、华西都市等主流媒体也相继对《北街志叙》进行了报道。2020年《北街志叙》获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为全面推进文化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