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青羊 > 政策汇要 >详情
理响成都 | 在传承历史文脉中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对一座城市来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而文脉则是城市发展的根系。城市文脉记录了城市的编年史,诠释着城市的特色,决定了城市的品质,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亟待发掘的“金矿”。城市只有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才能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既让城市能够留下记忆与乡愁,也为发展注入蓬勃朝气和源头活水。本期关注“城市文脉”,来看专家就在传承历史文脉中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如何守望和传承城市文脉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传承历史文脉中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关系,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历史文脉传承与城市有机更新有着紧密联系。城市更新是指城市“新陈代谢”的过程,有机更新是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来推动城市活力与生命力再造的系统性工程,强调顺应城市肌理、尊重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城市的历史文化凝结了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城市认同与归属感,有助于培养市民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让文化成为促进

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维系城市精神、增加城市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城市建设、发展和更新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首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住城市的“根” 与“魂”,守护好先贤的智慧结晶,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修缮,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其次,要“传承好”历史文化精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结合时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蕴含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明、中国精神激发出来。第三,要“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融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公众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实现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城市活力,培育发展动能。总之,始终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放到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更好地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激活城市新活力、新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以保护性更新

推动城市历史文化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城市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要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思路,通过“保护性更新”“功能性更新”等模式推动城市更新实践创新。

 

以北京为例,一是将文化传承明确作为更新目标。比如首都核心区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作为更新重点,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文化在彰显历史底蕴、提升城市品位、展现传统风貌、优化空间品质、激发消费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带动存量地区的活化更新。

 

二是将多元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为更新策略。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探索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与保护利用新模式。

 

三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更新模式。坚持“一院一策”和“一户一设计”,在南锣鼓巷、砖塔胡同等地区开展改造试点。创新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性修缮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运作机制和“小范围、渐进式、分类分片推进”的策略,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共生的社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索雨儿胡同的“共生院”模式,通过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留住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留住原住民、老街坊,延续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推广西城区“公房经营管理权”模式,为平房院落的改造提供新思路,为中轴线申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重点文物腾退、街巷环境整治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在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城市更新目标、策略与模式基础上,北京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既保护了整体城市格局、肌理与特色,也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条件,延续了胡同里弄的市井生活,还激发了城市活力与动能。

 

正确处理保护

与传承的关系

 

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正确处理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借鉴和吸收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成都在加快建设“三城三都”、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过程中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树立保护历史文化也是政绩的思想观念。要将历史文化遗产视为“传家宝”,将其融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和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应树立与贯彻落实科学理念,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责任与使命,要把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放在城市政策的突出位置,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绩效中考核。要宣传好“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理念。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二是要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对于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应坚持“应保尽保、适度活化”原则,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要加强立法保护,做实规划边界,合理活化利用。在具有成都味道的传统区域,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脉络,对空间资源进行充分挖潜并适度活化利用,鼓励休闲、旅游、居住、商业、办公等多种业态融合性发展。推动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促进产业新旧功能转换。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完善工业遗存改造利用政策,引导利用老旧厂房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业态,补充区域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性设施,建设旅游、文娱、康养等新型服务消费载体。与此同时,可考虑推动“办赛营城”工程,引导高端要素落地,植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元素和文化功能,为市民创造新的城市活力空间,以重大赛会带动区域的整体性更新,在更新与保护中让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三是要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文化运动。要在规范参与程序、保持渠道通畅、发挥民众作用等方面下足功夫。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社区工作者等桥梁纽带作用,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查,形成居民急需的服务“菜单”,引入社会资本等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打通规划、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全流程路径,改造闲置低效空间。聚焦影响居民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居民、属地政府、规划师、责任建筑师、社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更新改造和保护传承。

 

总之,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城市有机更新并不仅仅是街区物理空间上的更新,更是城市文脉的保护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动能激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复兴。因此,要统筹好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加强传承和利用,在传承、利用中促进保护。对于成都来说,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作,这对于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大意义。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