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此期间,成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这三座丰碑,永载近代中国的百年史册。成都,这座曾经的“锦官城”,也再一次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被成都博物馆珍藏了起来。现在,我们可以在“花重锦官城·近世篇”展览中,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当年成都的热血情怀和革命精神。
近世风云
【成都时政之变】
近世成都,风云变幻。鸦片战争后,川人觉醒,在改良、维新与革命中探求救国之道。辛亥年夏,保路运动成为点燃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抗战爆发,川军勇赴前线,成都在全民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晚清变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人物丁宝桢在成都创办四川机器局,推动成都工业近代化。《马关条约》签订后,宋育仁等在成都创办蜀学会,大造变法维新舆论;川籍志士杨锐、刘光第投身“百日维新”,舍生取义。20世纪初,同盟会在四川活动频繁,为保路同志军武装起义打下坚实基础。
同盟会在四川
20世纪初期,在日留学的四川进步人士积极参与同盟会的创建。至1911年,以成都和重庆为中枢,四川多数州县都成立了同盟会的分支组织,会员遍及社会各界。
辛亥革命保路死事纪念碑
保路运动
1911年夏秋,清政府将川汉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并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银行财团激起强烈反对。川人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要求“破约保路”,遭到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酿成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同盟会成员龙鸣剑等组建保路同志军揭竿起义,清廷调湖北新军入川,武汉一时空虚,革命党人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掀起各省独立浪潮,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和埋葬专制帝制的导火索。
从左到右依次为:
《川汉铁路总公司集股章程》、《川汉铁路总公司领息告示》、《川汉铁路改进会报告》第三期
同志军起义
清廷为控制局势,紧急撤换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1911年9月7日,新任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导人,随后又镇压请愿人群,打死三十多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保路“成都血案”。
四川同盟会员龙鸣剑趁势组织保路同志军开展武装反清斗争,先后在成都武侯祠、红牌楼、犀浦等地与清军展开激战,战火迅速蔓延全川,清王朝在四川的军事力量捉襟见肘,地方统治开始瓦解。
从左往右依次为: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保路运动布告、大汉四川军政府告示、《四川独立协议十一条》
军阀割据与川政统一
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川军和入川滇军、黔军割据四川,混战连年。1934-1935年,中央势力进入四川,废除防区制、整编川军,实现全省行政、军政、财政统一,结束了四川近二十年的军阀割据局面。
“防区制”
1918年,四川政要熊克武决定按各军驻防地区划拨地方税款,由各军自行向各县征收。四川军阀防区制由此形成,各防区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1926年,刘文辉的24军、邓锡侯的28军、田颂尧的29军在成都划区分驻。各自购置机具,设立私厂铸钱造币,酿成“杂版风潮”。
反日浪潮:大川饭店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成都各界反日情绪高涨。日本为进一步刺探长江流域军事、政治情况,加强对川经济侵略,单方面宣告在蓉设总领事馆,遭到成都等地人民激烈反对,引发了震惊中外的“大川饭店事件”。
抗战大后方
1937年抗战爆发,川军出川英勇抗敌,用鲜血谱写了民族救亡的壮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成都为基地对日本进行的多次战略轰炸,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竭诚支援
抗战期间,成都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成立抗日团体和组织,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他们或投军入伍,或响应征工,或捐产献物,或宣传号召,竭尽全力地为抗战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援。
新潮涌动
【成都现代化开端】
19世纪末,西风渐进,地处内陆的成都开始投入到新的历史洪流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交替、融合,政治、经济、社会等不断发生新变化。成都警察总局,市政公所、市政府相继成立;新式商业、工业、金融业等陆续兴起;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出现,开启了成都现代化转型进程。
市政革新
1903年,作为现代城市管理机构雏形的成都警察总局成立,一段时间内,承担了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能。1922年,成都市政公所成立,标志着市建制的初步形成。1928年,成都设市、成立市政府,成都作为现代都市的地位正式确立。
老春熙路还原图
经济转型
春熙路
二十世纪初,成都新型工厂、公司、商业综合体陆续涌现:1909年,启明电灯公司成立;同年,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劝业场开业;1924年,连通东大街和商业场两大商圈的新式商业中心春熙路建成……城市产业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抗战爆发后,在东中部内迁工厂企业等多种力量推动下,成都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全面发展。
1924年,春熙路建成,连通了东大街和商业场两大商圈。绸缎珠宝、服装百货、文具书籍、金石字画、钟表眼镜、钱庄银号、医院药房、相馆报社、中西餐馆等济济一堂,很快成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新式商业中心。
劝业场
在劝业道总办周善培的倡议下,集商贸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新式商场——劝业场于1909年建成。其建筑为木结构的中西式楼房,分前场、后场,场中间辟有东西支路。前场口位于总府街,后场口在华兴街。1910年改名“商业场”。1917年遭遇大火,后在原址重建,规模更大,主要经营地方名产、广货与洋货等,并一直沿用至今。
思想嬗变
甲午战争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等新的思想观念在成都开始传播,为保路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时期,成都相继创办了进步刊物《四川学生潮》、《星期日》、《半月报》。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随之在成都传播。
人才辈出
【新式教育的崛起】
晚清,罢科举,停书院,兴学校,成都新式教育蓬勃发展。民国以后,成都学校林立,大中小学并举,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十分兴盛,各类人才辈出。晚清至民国,成都学子踏上赴日、法等国求学之路,归国后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抗战爆发,国内多所高校内迁,大师云集、学术活跃,成都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学校勃兴
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创办,开启了成都新式学校教育的先河,至1911年,成都已出现小学校、中学校、高等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军事学校、法政学校、女子学校、成人学校等各式新式学校。民国时期,成都文教事业长足发展,据1942年统计,全市教职员及学生人数近8万人,占成都人口总数的16.7%。
文坛大师
学府内迁
抗战爆发后,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先后迁址成都,形成了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盛况。伴随着众多文化教育机构、文艺界人士、著名学者的不断迁入,成都文化影响力迅速提升。
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模型
留学热潮
清末,清政府因举办新政而派遣留学生,四川知识分子为追求救国之道纷纷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成为传播新知识、新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辛亥革命后,在吴玉章等人的倡导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成都蓬勃开展,培养了以陈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川籍赴法学生数量一时居各省之首。
留法勤工俭学
辛亥革命后,留学的主要目的地由日本转向欧洲,尤以赴法留学为主流。1918年,吴玉章等在成都爵版街建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四川分会”,一大批怀揣救国梦的川籍学子受其影响,冲出夔门,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
光辉历程
【成都和平解放】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成都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成都的地方组织随之建立。在党的领导下,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彭县起义促进了成都和平解放,加速了大西南的解放进程。
革命先锋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平等的有志之士成长起来。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成立。1923年至1924年,成都先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成都独立小组、中国青年共产党等中共早期组织。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成立,成都地区的革命活动有了领导核心及中坚力量。
曲折征程
中国共产党成都地方组织建立后,积极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国家存亡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十二桥惨案”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当局将35位革命者秘密枪杀于成都十二桥,被称为“十二桥惨案”。1950年1月,贺龙主祭,党、政、军和各界群众参加,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
走进新时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在成都彭县联名通电起义,蒋介石被迫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30日,成都各界举行隆重仪式迎接解放军,千年古城从此迎来新生。
成都战役
成都的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从保路运动的振臂高呼,到抗战时期的英勇奋战,再到成都的和平解放。中间有过艰难曲折,有过流血牺牲,同时也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为了革命而奋斗。
历史在成都城内刻下了不朽的印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铭记历史,传承伟大的爱国和革命精神,成都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