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三环路上,有这样一座桥:它连通左右,交叉东西南北,层次分明,蜿蜒纵横。穿针引线,编织交通密网;舒筋活络,连通城市脉搏——它,就是苏坡立交桥。
苏坡立交桥位于清江中路西端苏坡东路与三环路交叉处,不仅雄伟壮观,而且蕴含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坡立交桥,从名字就能看出,与大文豪苏东坡有些关系,应当是纪念苏轼而取的名字。事实上,成都曾经也有过一座桥,就叫做苏坡桥。
传说唐宋时期,这里是一片窑场,大多数人家都在为城里人烧制砖瓦,生活清贫。苏轼从眉山到成都赶考路过这里,见此处风光秀丽,便在河边客店下榻,读书备考。他进京赶考后做了官,回想到这里的河上无桥梁,人们只能涉水过河,于是捐出银两,让大家在河上建了一座桥。桥梁建成之后,人们因感怀苏东坡的恩德,便称这座桥为苏坡桥。后有文人作诗《苏坡桥》:“客去亭何在?桥空水长流。可怜歌咏地,犹带宋时秋。”如今,苏坡桥的古迹已不存,现为青羊区苏坡街道名。
苏坡立交桥
图片来源: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所有镇乡结合区 (fa68.com)
苏坡立交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不知其来自何方,亦不知其将往何处,只是向前,带着忙碌。纵横交叉的道路,穿梭的车辆,构成了苏坡立交桥日常的风景。
立交桥下,文化涌动,“川流”亦是不息。
“百戏台”
桥下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小型广场和两条颇具特色的艺术长廊。长廊和广场的中央,搭建有一个“百戏台”,因它的正中圆台上刻着有《川剧古今论》,介绍了川剧的悠久历史,并列有一百多个剧目而得名。
两个小广场
《川剧古今记》(局部)
圆台中间有三根12米高的彩绘立柱,上面是以川剧脸谱的基础图案绘制的现代装饰画。圆台内圈斜面为川剧常识文字介绍及线刻川剧舞台速写,外圈为16幅经典川剧汉白玉高浮雕,周围的艺术长廊由28根硕大的立柱组成,上面装饰着56幅彩绘脸谱画,鲜明而又壮观,造型夸张而又严谨规范。
《凤仪亭》
《肖方杀船》
“红黄蓝黑白”
“红黄蓝黑白”是川剧人物脸谱的五种常用颜色,是“人上一百,五颜六色”的艺术再现。一个脸谱的主色(即基本色调)则代表该人物的个性品格特征。
“红”
“红”代表性情激烈,中耿正大,如关羽等人。
“黄”
“黄”代表体弱多病,勇武过人,如甘宁等人。
“蓝”
“蓝”(含绿色)代表凶神恶煞,如卢杞等人。
“黑”
“黑”代表正直坦率,鲁莽,如张飞、李逵等人。
“白”
“白”代表奸诈阴险,如老年曹操、董卓等人。
在这艺术的长廊旁,也有车辆来回穿梭。摩托车、自行车等小型车辆居多,带着平淡的生活气息,徐徐而来,悠悠而去,穿越这川剧的舞台,前往一片更广阔的的天地。一来一去之间,总会有“闲人”停留:或桥下小憩,或汇聚三五好友牌局一场,或在舞台上唱上几曲……无论如何,时光在这里都不再匆匆。
休闲娱乐的人们
不同于桥上的繁忙与喧闹,桥下多是闲适与清静。花开绚烂,如同繁星坠落于此,点缀冰冷的水泥桥体。草木茂盛,苍翠得好似要滴入心田,观之暂时忘却烦恼。爬山虎固执地爬上高大的立柱,想要走出这舒适和恬静,去见见阳光。阳光在这里是轻薄的,不像在外面那般暴晒,只轻轻地在这里打上柔和的光,蒙上一层如烟似纱的滤镜。这里有宽阔的空间,有宽阔空间旁古色古香的石桥,有古色古香的石桥上点点的落花……
在这里,压力好像被丢掉了,但又好像还在——特别是当你与立柱上巨幅的脸谱对视时,脸谱那瞪得溜圆的眼睛仿佛穿透了你的内心。盯着它,不免会胡思乱想:如果我的脸也与脸谱一样有颜色,该是什么色彩呢?别人看我的脸又该是什么色彩呢?
从远处向苏坡立交桥下看,望见这几幅巨大的脸谱便能猜想其与川剧有关。漫步桥下,更能体验到一股浓浓的川剧文化氛围。至于为何这里与川剧有关,其原因可能是民国以来,川剧一直盛行于东坡乡。已故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先生就是土生土长的苏坡人。苏坡立交桥的“川剧长廊”将这种独特的四川文化从古代一直带到了现代,也让这股“川流”自古奔腾而来,至今未曾停息。
桥上,是现代都市流动的血液;桥下,是传统文化奔涌的波涛。血液不停,城市的生命不止;文化不失,民族的灵魂不灭。苏坡立交桥一面是喧嚣,一面是宁静;一面是都市生活的繁忙,一面是市井生活的闲适。
桥上桥下,皆是“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