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人文 >详情
余中英先生


image001.jpg


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常常看到如“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陈麻婆豆腐”“粤香村”“带江草堂”等等匾额,这些匾额的落款常常由一位“兴公”的人所题写。兴公何许人也?他就是当代四川书法复兴繁荣承前启后的奠基者之一,早年曾受教于赵熙,绘画及篆刻曾得齐白石亲授,与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交好,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文史馆研究员和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余中英先生。

戎马小记

余中英,号兴公,1899年出生于郫县东街马家巷。清末考入四川陆军小学未及毕业,进入民国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长期在川军中任职。抗战初期,随刘湘率川军出征,后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参谋长。1940年任职成都市长期间,他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重塑孙  


image003.jpg


中山和川军无名抗日将士铜像,今天依然是成都街头的主要文化地标。


翰墨风流

尽管军政生涯占据了半生时间,但军旅之暇的余中英仍砚田耕耘,乐此不疲。资料显示,行军在外,专门有替他研磨的勤务兵,日磨墨汁一斗碗,日临大字五十(多是二尺见方)。另记载,余中英与树种五老七贤的赵熙常有书信往来。对于赵的字,他常常也是视若珍宝。即便一张字条,他也都非常宝贵地珍藏起来。

翰墨之余,余中英还刻苦自励于书画篆刻。1933年,他下属的部队被刘湘改编,他趁机辞职偕妻北游。在京期间,他因缘结识了国画大师齐白石,大约自带的风流儒雅,两人相见颇为投契。因在书画篆刻方面颇有造诣,共同的爱好让二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更是以师友之礼相待,合作的不少书画作品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其中不乏传世佳作。上世纪50年代,余中英将毕生所藏书画精品悉数捐于国家。其中,巨幅花鸟长卷《九秋图》,就是白石老人抗战期间为余中英所作,而今成为四川博物院书画馆藏的精品之一。

墨香余韵

自青年时代起,余中英即研习北魏碑帖,并广涉秦篆、汉隶、晋唐楷书及晋唐、宋、元、明多家行草书,后执贽于赵熙门下,临池功深,兼善各体,食古能化,最终出之以隽拔峭劲、秾润雅练的鲜明个人风格。在扶携后辈方面,尤其是对后学的书法教育,他更是不遗余力。至今尚为川内书家称道的是,1978年成都市西城区文化馆成立了书法组,这是四川最早的书法沙龙,云集了后来西蜀中青年的书法骨干。当时,书法组搞讲座、办油印刊物《书学》(刊物的字就是余中英书写的),余中英更是倾其所学以教之。可以说,四川书法的复兴与余中英等前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省分会成立,书法界同好公推余中英担任副主席,算是对他所作贡献的最大褒奖。

也难怪,徐无闻在《余兴公书画篆刻集·序》中给予他很高的赞誉:“艺术家生前的名声,往往与他的实际成就不完全相应。然而,历史的考验总是公正的,生前名过其实者,身后名声自渐降归原位;生前因种种原因而名不及实者,身后也会显露他自有的光辉。”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