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少城里有一条小街,清代名“联升胡同”,街西段又名“兴发胡同”,民国初这条小街改名四道街。四道街东端连接长顺街,西端连接同仁路,南边是焦家巷,北边依次是三道街、西二道街、西大街。这条小街,只有短短的445米,宽10米,由于街道不宽而没有栽种行道树,只有已经斑驳的墙面,直接裸露在外。
四道街
图片来源:重走成都的四道街,第一百次!_网易订阅 (163.com)
四道街虽不长,但也颇有故事可以聊谈。
四道街
图片来源:年前西门溜个弯,二三四道街跟到转_澎湃新闻-The Paper
戴季陶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一家曾经就住在这四道街40号。戴氏一家在清朝晚期由广汉迁来成都,后选中四道街这个少城内很有情致的街道。戴家在四道街的房屋并不算大,规格也不高,比起成都的其他民国达官贵人的公馆来说算不上上乘,甚至还有点土旧。戴季陶在1904年16岁时赴日求学,直到1922年33岁时,才回到成都四道街陪伴了母亲八个月。这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来成都,还专程到四道街看望了戴季陶和他的家人。
40号老院子,戴季陶当年住过
图片来源:四道街:戴季陶住过的地方 (huaxi100.com)
据老一辈人回忆,四道街12号曾有一座恢弘的中西式建筑,称为“福音堂”。解放前有外国人在这里传教,也收留各地的孤儿,养育他们。六十年代这里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地盘,大坝子堆满了来自原始森林的原木,还能闻到木头的天然芬芳。“福音堂”的侧边直通一个大院子,院子在街边有一道小门,院内井旁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每年结很多皂角。有时候小门打开,街上的住户好多人都进去捡皂角来洗衣服。
四道街上还有著名的“皮研所”,即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研所”旁边,就是四川省第二中医院,也就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所。早在清朝初年,由于成都兵营驻在少城三道街附近,士兵常有跌打损伤的毛病,三道街、四道街及其所在的少城周围就渐渐聚集起了不少有口碑的中医药堂,逐渐成为了百姓皆知的“杏林圈”。这股医学之风也从那时持续到了现在,使得许多川派中医机构或多或少带有些“四道街基因”。
“皮研所”
图片来源:“湿疹这个病估计已经折磨了不小人[大哭][大...”-四川省皮肤性病研究院-成都医疗健康-大众点评网 (dianping.com)
省二中医院
图片来源:重走成都的四道街,第一百次!_网易订阅 (163.com)
纵使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四道街也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名字简单,街道不长,四道街只是成都众多街巷中不起眼的一条,却可以称作是典型的成都小街。历史在此地细雨绵绵,润物无声,只于墙面留下斑驳,将回忆交付给一代代居民相传。生活是这里的主旋律,烟火气占据了主导。小餐馆、小卖部林立,五金、干杂、通讯等店应有尽有。
四道街上的店铺
图片来源:重走成都的四道街,第一百次!_网易订阅 (163.com)
四道街不似牡丹争奇斗艳,却像梅花暗香自来。街小事少,不足为外人说道,却恰够茶余饭后闲谈。苍蝇小馆,没赶上那些恢弘大气,只把新鲜的食材下锅,熬出一碗香气扑鼻的浓汤。香气足够飘出小街,传到四面八方,引来多少饕餮食客。食客们哪管店面大小、环境一般,只想大饱口福,细细品尝送入口中的滋味。那滋味,不甚精细却温润人心,便是这小街的生活罢。
四道街
图片来源:重走成都的四道街,第一百次!_网易订阅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