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一把竹椅,泡一杯清茶,不聊都市琐事,只讲讲这鹤鸣茶社的旧谈。
鹤鸣茶社
图片来源:历史建筑|鹤鸣茶社:闲煮岁月,细品时光 (qq.com)
在这鹤鸣茶社,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六腊之战”。所谓“六腊之战”是指解放前中国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为争夺岗位而展开的竞争。那时候的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并不存在什么编制,每一学期都需取得学校校长发给的聘书才能在岗任教。每年暑假的阴历六月、寒假的阴历腊月,校长就要对下一学期的每个教师岗位进行招聘。因为僧多粥少,岗位紧俏,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教师都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搏取聘书,一家老小的生活才有着落,故被老成都人揶揄为“六腊之战”。
民国时期的教室
图片来源:一场战争,小学基层教师的魂魄,曾经飘飘摇摇:六腊战争有多远 (baidu.com)
“六腊之战”的主要战场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尤以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成都、重庆、昆明为最。卢沟桥事变后,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诸多学校停课或迁移西南。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随校迁移,在校学生减少;还有一些未迁学校停课而教师逃难到后方,迁移学校每年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又跻身教师队伍参加争聘,各种原因致使本来就紧俏的教师岗位愈加紧张。旧时的成都又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文化和办学条件优良,吸引了不少川内各县的校长、教师前来参加“六腊之战”,而地点就在鹤鸣茶社。于是乎,这飘溢着茶香的茶社,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了。
鹤鸣茶社
图片来源:还不看过来?公路音乐节成都站美食最强攻略_地点 (sohu.com)
可能有人要奇怪:明明就只是教师岗位竞争而已,怎么能称得上是“战争”,是否夸大了点?实际上并不夸张,因为解放前的公教人员的工作很不稳定,每到六月和腊月的假期,他们就面临着失业、丧失生活来源的危险——这对于需要养家糊口的公教人员来说是致命的,因此他们必须抢破头去争取岗位。
民国时的成都
图片来源:110年的人民公园,每段烟火传说都与茶相关 (qq.com)
此外,彼时的法制并不健全,加上有外部战乱环境的影响,就业乱象滋生。每学期校长手中的聘书,要应对官员的卡要、裙带的关系、优秀教师的确保,剩余再到鹤鸣茶馆从应聘者中择优。所谓择优,固然是要考察教师的学问和教学能力,但也不尽然。有的校长作风不良,将手中的聘书当做是敛财的工具,索贿受物,连同政府官员一起参加获利。他们所想的择优,恐怕也还有别的意味吧。在这种风气下,经纪人、串串、掮(qián)客应运而生,蹲茶馆,云游学校或通过各种渠道搞到聘书牟利。职业经纪人手攥数份聘书,待价而沽赚取佣金。串串、掮客主要是游说吃介绍费。
90年代的鹤鸣茶社
图片来源:成都生活,1991年 (baidu.com)
于是,茶馆的柱头张贴着各种招聘信息,串串和经纪人讨价还价、互相交流,茶社一片热闹。茶客们微笑点头,校长们无奈摇头,教师们拼命挤破了头。“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坐下雅谈,面面相对,倾心交流,认真考核。有人成功取得岗位,喜笑颜开;也有人一杯清茶,半晌对答,换来半句真话,一脸礼貌,改日再聊。浊心如此,清茗难覆。“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只见来路,不见去路,东面无道,西面有道。据说有人用尽盘缠,应聘无果,绝望自缢;有人托予经纪人三个大洋,聘也无果,告也无用,只道是“愿者上钩”、“愿打愿挨”……来时踌躇满志,去时心灰意冷,恰如这六月和腊月的天气。
鹤鸣茶社之景
图片来源:漫谈成都人民公园里鹤鸣茶社 (baidu.com)
一面是战火纷飞,一面是岁月静好。优秀的教师基本不参与“六腊之战”,除非不得已被卷入。对于优秀的教师,校长都是以礼相待,真心挽留,甚至发动学生一起好言相留,聘书自然到手,不多说。但这样的群体还是少数,大部分教师仍然要在泥沼中摸爬滚打,拼出一条生路。
时过境迁,这样的“六腊之战”早已成为了历史,但鹤鸣茶社的人气不减。游客闻名而来,只为品一杯清茶,啖几口“三花”,躺一躺竹椅,聊一聊八卦,感受成都骨子里的悠闲与安逸。这悠闲与安逸里,也许也有些微生活的辛酸,就如同这清茶里难免有少许杂质,矛盾但也真实。
鹤鸣茶社的茶
图片来源:110年的人民公园,每段烟火传说都与茶相关 (qq.com)
茶盖翻上入茶碗,往日旧闻下次再谈。
图片来源:茶器界的扛把子盖碗,竟然还有这些讲究?(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