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成都日月大道一路往西,在日月大道与成温邛高速相接壤的附近区域,有一个场镇,叫做文家场。
文家场旧照
图片来源:文氏史话 | 四川成都文家场的由来_安谷乡 (sohu.com)
文家场虽是一场镇,但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曾经的文家场并不叫文家场,而是叫作“安谷乡”,这个名字源于著名的文翁及其后人文谷。
解放前,文家场属于温江县管辖,《温江县志》记载:“文谷故宅在文家场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为名,其乡为安谷乡。”这可以说明曾经有文翁的后人文谷在此做官居住,官至后蜀侍御史。于是这里的人就以文谷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地方,称作“安谷乡”,其义为“安谷居住的地方”。
文家场旧照
图片来源:文氏史话 | 四川成都文家场的由来_安谷乡 (sohu.com)
文谷何许人也?据《十国春秋》证实,文谷乃是后蜀“成都温江人,汉文翁之裔”,他“笃学博闻,以词章显于世”,曾经在蜀后主孟昶时任过员外郎、侍御史、山南节度判官。其所撰《备忘小抄》十卷,杂抄子史一千余事,以备遗忘,世多传写之。另据民国《温江县志》记载,文家场北原有“文谷故宅”,据说文谷退官后寓居今文家场北。
文家街道
图片来源:【EYE·青羊】赶完文家场,好多回忆无处安放……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安谷乡与文姓族人的渊源不止于此:文谷弟文察,“以经学教授乡闾,为邑人师。”“文察墓,在文家场后”。文察曾孙文祚,元丰进士,积官赠中奉大夫。文察之子孙及诸从子孙为进士者,有:文振齐,温江人;文振德,双流人;文振鹭,温江人;文衡中,郫县人;文达之,郫县人;文振道、文人中、文定中、文安中,俱温江人。由此可见,有宋一代,以文家场为中心的文氏家族,实为温江的望族。据统计,温江县“唐进士渺无一人可述”,至宋有进士26人,其中文氏10人,占38.4%,“彼文氏诸族科第可谓盛矣。”
从“安谷乡”到“文家场”
安谷乡之盛与文氏密不可分,故有推测说清朝时期安谷乡改名文家场,是因为此处的文姓族人众多,故名之。这种说法有其道理,遍观成都大小地方,以姓为名的地方不少,比如王家坝街、毛家拐街、包家巷等,这些名称多与居住于此的居民有关,有的是名声显赫,有的则是居民同一姓氏的居多,故以此推测文家场的命名也有其道理。不过,关于文家场的命名还有另一种更为有趣的说法。
原文家乡文化站
图片来源:文家岁月 (qq.com)
根据80年代成都市文物普查记录,在文家场有一副有趣的对联挂在场口的木石牌坊上:“不赶曹家赶文家,地接锦城三十里。”“不赶曹家赶文家”说的是这里不远处曾有一个古老而又庞大的曹家场,十分兴盛,安谷乡人想出不少办法想要赶上曹家场的繁盛,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场镇。某天,从成都办完公务的温江县令路过安谷乡,被好酒好菜招待。许多文姓当家人趁知县酒兴之间,要求将安谷乡改乡为场,并提出此地的地区优势和有利条件。不过即使是县令,也不能随意批设新场,须得上报审批才行,时逢官场腐朽,也未必能通。
县令因受招待,一时间陷入两难境地,突然灵光一闪,问道:“离‘安谷场’最近最大的场镇叫什么?”,便有人回七里之处有一曹家场,县令又问:“曹家场繁华否?”众人皆回:“不及此处”,于是县令便留下了“不赶曹家赶文家”的墨迹,这七个字并未提及场字,但两家并列而说,又让安谷乡有了“无场之场”的意思。
文家场赶场
图片来源:【EYE·青羊】赶完文家场,好多回忆无处安放……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后来当地文人又依据这里离成都30里的情况,对拟出“地接锦城三十里”的上联,最后又建立起巨大的牌坊挂起对联,上书“文家场”,首次将安谷乡改成了文家场。这对联难称对仗,但已然达到了一种品牌效应。此后,牌坊被毁,对联木牌也已消失,仅留下“文家场”这个称呼。
文翁书院
图片来源:【EYE·青羊】赶完文家场,好多回忆无处安放……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文翁“兴文化蜀”,开蜀地学习教化培养人才之风气,被传颂千古,至今在成都亦有文翁路作为纪念。文翁之后人文谷亦是博学多才,造福一方。蜀地不是无情处,文家场、文翁路这些地名无不凸显着人们对文氏英杰的尊崇,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