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长顺街西边有上、中、下三条的同仁路。这三条同仁路在清代满城里是一条街,叫作西城根街。
上同仁路
相比于成都人熟悉的东城根街,这西城根街就没那么出名了。所谓东城根就是满城的东城墙边,西城根就是满城的西城墙边。由于清代满城的西城墙就是成都大城的西城墙,所以西城根街也就是成都大城的西城墙里面沿城的一条通道,也是同仁路的前身。
清朝时有一个制度,规定满清八旗的每个男子都编入旗籍,一生下来就列入军籍,有俸禄但不可从事工商产业(清末管理松弛后才有极少数旗人离开满城到大城中从事商业或艺术事业,且必须脱离原有的旗籍,被叫作“离旗”。)清朝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年羹尧调来满蒙旗兵入驻满城,其中1600人永驻成都,他们的家眷也随军而来。到了清末,满城内的旗兵后代已发展到5100多户、21000多人。按照规定,这些八旗兵包括家眷及闲散人员一律不得擅离营地,不得务工、务农、经商,不得买房置地,大多靠吃俸禄皇粮度日。
旗人子弟
由于清政府的财力枯竭和官员的贪污中饱,这些旗人只有少数能保持原有的富裕,多数普通旗人的生活每况愈下,甚至有的靠拆家度日。清政府被推翻后,绝大部分旗人一下子就失去了生计,新成立的军政府又不可能再给他们发放粮饷。于是,社会一时间处在了动荡边缘。不少旗人还在实业街上的三英小学中聚集,打算与新政权拼死一搏,多年未用的库存武器也被发放到了青壮年手中,在满城中还有三营成建制的旗兵。
八旗兵丁
同仁工厂与同仁街
在此危急关头,四川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兼交涉部长、军政府副都督罗纶作为军政府代表,约同愿意和平解决事端的满族士绅代表、四川省咨议局议员赵荣安,前往将军衙门与清政府最后一任成都将军玉昆进行会谈。在玉昆的主持下,双方决定和平解决旗人问题,尽可能弱化汉满之间的矛盾。为达此目的,罗纶偕夫人迁入满城东门街赵荣安的一位亲戚家住下,以身家性命作担保。
罗纶
后经历东较场兵变、赵尔丰被杀等事件起伏,最终军政府和旗人双方代表在西御街的川东会馆中进行具体商议后决定,先发放给每个旗人三个月薪响,后再发三月,且旗人所有房屋都发给管业证,允许自由买卖。军政府还拨出10万银圆,用以解决旗人的生计困难,其中7万分配给旗人,另3万在支矶石街中的关帝庙(即支矶石庙)和西城根与今天实业街交口处建立了手工作坊,收纳旗人子弟学习技艺,生产毛巾等日用品。此外,将军玉昆被礼送出川,满蒙旗人交出全部武器。如此一来,成都满城得以和平易帜。
清末民国初百姓生活照
为表达不搞民族歧视,一视同仁、五族共和的态度,西城根处建立的手工作坊命名为“同仁工厂”(该工厂经营至1920年,因军阀混战、管理混乱而倒闭)。满城拆除后,原来的西城根街逐渐成为了一条众人通行的道路,1923年整修之后,形成了一条“长二千零八尺”、“宽一丈四尺”的马路,于是便把同仁工厂所在的这条西城根街改名为同仁街,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同仁路较长,所以分为上同仁路、中同仁路、下同仁路三段。
至此,西城根街改头换面,以同仁路的新面貌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