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惠门路西端的西郊河上,有一道平桥,名叫十二桥。
民国时期的十二桥
清王朝覆灭后,为方便城内居民赶花会,成都市政当局于1913年在紧邻青羊宫的西城墙处新开了一道城门,取名通惠门。有此门后,门外的西郊河上也必须修建一座桥,用以连通城内外。于是,在1916年又修建了这座连通城内与城外的新桥,并根据著名学者宋育仁的建议,命名为十二桥。据传,宋育仁来到新建的木桥之上,见到桥两侧栏杆共十二格,桥畔是菜地与树林,远处则是广阔的田野,联想到杜牧之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觉得此桥边风光至少可以平分扬州二十四桥明月风光的一半,便取名为十二桥。此外,在桥边木牌上有关于十二桥历史的介绍,对桥名的由来又增加了一种说法: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成年累月、周而复始,桥名“十二”,寓意岁月循环、经久不变。
扬州的“二十四桥”
之后,十二桥历经多次重建,模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仍然保留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名称美好的桥却不仅拥有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还埋葬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十二桥遗址
1985年12月,在十二桥,成都市干道指挥部修建水公司、煤气公司办公综合楼地下室时,在地下约4米深的地方发现了许多陶片和圆木构件。考古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查看后,认为是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同年,考古人员对十二桥遗址的建筑进行了复原。1986年至1989年,十二桥遗址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随着挖掘工作的展开,这个古老的遗址慢慢重见天日。
十二桥遗址
十二桥遗址是唯一可以见到桩柱和地梁基础以上遗存的早期干栏式建筑遗址,也是成都平原较早发现的一个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学术研究上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此外,该遗址还保存有大量具有明显的区域考古学文化特色的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兽骨、卜甲和铜器等文化遗物。
十二桥遗址出土文物
在今成都市区偏西还有一个十二桥文化大型遗址群,自西向东由抚琴小区、十二桥、方池街、指挥街、岷山饭店、岷江小区等文化遗址组成,绵延10余公里。其拥有的四川盆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文化遗存被称作“十二桥文化”,是继三星堆文明后长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的发展延续。
十二桥惨案
有的历史古老而神秘,让人琢磨不透;有的历史则如山岳般沉重清晰,令人难以忘怀。十二桥,这个名字包含诗意,也同样饱含深情。在成都解放前夕,这里发生过著名的“十二桥惨案”。
十二桥遇难烈士纪念碑十二桥烈士墓浮雕广场
1949年12月7日的深夜,绝望中准备逃跑的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将当时关押在特务机关中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32人,杀害在十二桥西南的一条废弃防空壕中。成都解放后,成都军管会立即组织力量在“抚琴台”王建墓墓道(现永陵)和十二桥掘出死难者遗体。1950年1月4日起灵封柩。1月19日,成都市各界人民在支矶石街层板厂停柩处,隆重公祭外西十二桥、抚琴台烈士,川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王维舟代川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贺龙主祭,党政军民各界代表及群众千余人参加。同月20日,将烈士们(连同被杀于王建墓墓道的刘仲宣、云龙、彭代悌和在重庆渣滓洞牺牲的周从化烈士)的遗骨迁葬于青羊宫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地址现属文化公园)。
纪念雕塑
十二桥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有怀念,有叹息,有悲愤,有欣喜……各种各样的矛盾交织,造就了十二桥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样,十二桥也一视同仁地将这些矛盾容纳,将这些情感深藏,既葬历史,又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