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东华门遗址公园:一眼望千年,从古大都会到文化名城的传承与创新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主席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这段致辞,在成都人和关注成都发展的人群中引发广泛共鸣。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强化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政治责任。

日前,成都发布推出“在成都,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系列报道,胸怀感恩之心、永葆奋进之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切希望转化为推动成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太阳神鸟、蜀锦蜀绣、说唱俑、金沙石磬……这些成都元素,在成都大运会上让全世界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image001.jpg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化,历来是成都最厚重的底色,也是成都人最骄傲的荣光。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超大城市,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化的记忆和文明的根系早已根植于城市的基因。

 

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宝墩文化历史悠久、金沙文明源远流长;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滋养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文翁兴学,延续“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府文脉;“扬一益二”,富甲天下,形成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天府文化鼎盛局面……

 

在成都的4500多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图景、人文底色,历岁月淘洗而愈加鲜明,经时间冲刷而沉淀愈深。新时代以来,以文化城、以文塑城、以文兴城,已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共识,一幅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图景正渐次展开。

image003.jpg

 

01

蜀地与中原

多元一体中的“元”与“体”

成都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告诉记者,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巴蜀文化主要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出现了“古蜀五祖”(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他们分别对栽桑养蚕、渔猎、农耕、水利、早期城池建设等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们统治下的王朝,拥有不输于同时期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玉器制作工艺,甚至可能开始了与南亚的贸易。”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统一时期,蜀地与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中稳定的“元”与“体”的关系。

 

这个以成都的前身和成都本身为中心的“元”,为中华文明之“体”贡献了数不清的独特财富与营养——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修筑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最为成熟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建立了中国最早最为先进的地方官办学校及其办学传统;商品(蜀布、邛杖、精美漆器)最早代表中国走向国际市场,还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image005.jpg

▲都江堰 图片来源:@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官方微博

 

南宋政治家、曾任参知政事的袁说友(1140~1204)在《成都文类序》中写道:“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物,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

 

谭平告诉记者,许多活跃于两宋、作为国家中流砥柱和胆魄心魂的蜀地名人,在当时都给人印象深刻。“所谓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

 

有了这片丰静、包容的环境,来到蜀地的有识之士们,也往往更容易做出成绩。

 

汉景帝时,朝廷派文翁(前156~前101,安徽庐江人)出任蜀郡太守。这位汉代著名的清官循吏,治蜀期间功德丰茂,尤其致力于兴学、治水。他带头节衣缩食,节省办公经费,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

 

image007.jpg

▲文翁石室旧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翁精选聪慧勤敏之郡县官吏,亲自教育开导,并送他们到长安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学成后回到成都,或任官吏,或做师资,次一点的也给予“孝悌力田”的荣誉和赋税优待,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用儒术选拔官员、引导地方民风的模式。

 

曾任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的晚唐诗人、小说家裴铏,曾写诗赞颂文翁兴学的文化功绩:“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古柏尚留今日翠,高岷犹蔼旧时青。”

 

“文翁兴学,极大地改变了蜀地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态。”谭平说,“成都本来便有富庶的物质生活和自由包容的文化个性,与文翁开创性的教育事业相融汇,文化学术水平迅速提升。后来汉武帝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到东汉时,中国迎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盛况。成都也成为中国西南的诗书文雅之宝地。”



02

坚守历史文脉

让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去年12月正式开放的成都考古中心,一柄刻有两个古雅篆字“成都”的青铜矛静静陈列于常设展区入口。这支青铜矛,是2016年12月在蒲江飞虎村盐井沟船棺墓群发掘出土的。

 

image009.jpg

▲成都考古中心 成都矛

 

今年5月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借得这支青铜矛,将其与虎头纹“成都”铭文铜矛和“九年吕不韦”铭文铜戈并列展出,成为三件刻有“成都”铭文兵器的首次同时亮相。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悠久的历史赋予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也让城市的文化有根、有魂、有灵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回顾成都考古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时,充满了欣喜、感慨与珍惜。“我们发掘并保护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墓葬遗址、老官山汉墓群、邛窑遗址、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东华门遗址等一系列重要遗址,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场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image011.jpg

▲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这些发掘、保护与相关研究工作,有力支持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水井坊酒坊遗址博物馆等多项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建设,也极大拓展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广度与深度。

 

据颜劲松介绍,自2022年以来,成都考古深入推进文保、科技、古建、信息技术等跨学科、多单位联合工作,在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遗存调查发掘、宝墩及鱼凫村遗址考古发掘、岷江及沱江流域考古调查、彭州竹瓦街及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考古发掘、金堂云顶山城遗址调查、盐源老龙头墓地考古发掘等领域,均取得了斐然成果。

 

“近年来,成都考古关于青白江区城厢天府文化古镇清风苑新都城遗址、青羊区明蜀王府宫城建筑群及宝川局冶铸遗址、青羊区百仁片区先秦遗址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无不有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颜劲松说,“坚守国家民族的历史文脉,同时让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融入城市生活、惠及人民群众。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座城市过去一切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服务于现在,服务于未来。”



03

站在历史的光辉中

迎接新一轮的勃勃生机

文物保护成果融入城市生活、惠及人民群众的一个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博物馆的展出,与市民观众共享,与城市文化共振。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也是实证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的有力证据。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以汉字为原点,向观众展示出中华文明一以贯之、源远流长的风采,深深吸引了无数观众们的眼和心,也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展览。

 

image013.jpg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展品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成都博物馆已有六十多年的建馆史,旧址位于成都东风路大慈寺,1984年对外开放后曾引起轰动。2016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在天府广场一侧建成并开放,成为西南地区迄今最大的城市综合博物馆。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汉字中国”特展上的文物,在成都博物馆近30万件藏品当中,常设展上的一些重量级文物也跟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2200余字巨大体量、见证了成都昔日繁华的两通天府汉碑就是其中之一。

 

据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介绍:2010年,天府广场东御街出土了这两通记录蜀郡太守李君和裴君生平事迹的功德碑,其上有“巍巍大汉”“列备五都”等字样,有学者认为东御街汉碑为汉代文翁石室学堂的遗物,出土点可能为汉代蜀郡郡学、益州州学原址。

 

image015.jpg

▲天府汉碑“列备五都”字样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包括在天府广场东北侧发现的战国晚期至汉代的石犀,以及东汉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台,这些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均表明:今成都天府广场区域在秦汉时已是城内一处重要的中心区域,实证了成都城址中心连续使用2300多年无变化的史实。”

 

任舸表示,站在城市中心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将成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界,讲述这座城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是成都博物馆的天然使命。“成都的名字和故事,将继续被一代代讲述下去,这座城市将始终站在历史的光辉中,迎接新一轮的勃勃生机。”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