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少城旧治 | 历史烟云中的胡同(三)


千年成都,千年少城。如今,少城区域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曾经的历史仍深刻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总有那么些故事有人讲述,总有那么些地名留存至今。


image0011.jpg

清代成都满城示意图《成都街巷志》

 

以长顺街为界,长顺街以西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胡同,其中大部分都改姓换名保存到了今天。

 

image0031.jpg

长顺街

 

 

长顺街西侧

 

image0051.jpg

 

1、清远胡同

对应现在的西大街,当时因为正对着清远门(也就是成都的老西门),所以名叫清远胡同。民国时期拆除满城之后,因为清远胡同是出老西门的必经之路,因此就改名为西大街。

西大街的西边是紧邻城门的西月城街,当成都人从骡马市拐弯向西走出老西门就要经过青龙街、八宝街、西大街、西月城街这四条街。严格来说,这四条街实际上是一条街的四段,所以不少成都人干脆将其统称为西大街。


image0071.jpg


2、清顺胡同

对应现在的西二道街,与西大街类似,都在满城的北端,从北往南数第一条胡同就是西大街。后面的几条街因没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于是为了方便,就依次叫作二道街、三道街和四道街。

二道街又以长顺街为界分为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当代川剧一代宗师阳友鹤生前就住在西二道街。

 

image0091.jpg


3、忠孝胡同

对应现在的三道街,取名与二道街、四道街相同。三道街本来应当以长顺街为界分为东三道街和西三道街,东边的仁里胡同原来就是分为两截的,而且有上半截巷或东半截巷的名字,所以民国时期仍然保留了上半截巷的旧名而没有改名为东三道街,故以后就只有西三道街被称为三道街。


image0111.jpg

4、联升胡同

对应现在的四道街,与二道街、三道街取名相同。四道街东端连接长顺街,西端连接同仁路,南边是焦家巷,北边依次是三道街、西二道街、西大街。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一家曾经就住在这四道街40号。


四道街上还有著名的“皮研所”,即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研所”旁边,就是四川省第二中医院,也就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所。早在清朝初年,由于成都兵营驻在少城三道街附近,士兵常有跌打损伤的毛病,三道街、四道街及其所在的少城周围就渐渐聚集起了不少有口碑的中医药堂,逐渐成为了百姓皆知的“杏林圈”。这股医学之风也从那时持续到了现在,使得许多川派中医机构或多或少带有些“四道街基因”。



image0131.jpg

四川省第二中医院

image0151.jpg

西半截巷民居

2002年 赖武摄影

 

5、忠义胡同

 

对应下半截巷或竹叶巷,现已不存。原来满城中长顺下街的两侧有几条半截巷,东半截巷在民国时期已不复存在,西半截巷一直存在,直到后来旧城改造时才被拆除。上半截巷一直存在,现为上半截街。

 

下半截巷这个名字一直不被当地居民接受,因为在成都方言中把人的下半身也称为人的下半截,用作街名颇为不雅。当时下半截巷中住有一位祖籍安徽桐城的姚姓人家,是我国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的族孙、曾经任过左都御史的清代学者、著名书画家姚元之之后。姚元之家修有竹叶亭,自号竹叶亭生,其著作以《竹叶亭杂记》最为知名。因此,这户姚姓人家就以自己是桐城竹叶亭后人的名义,于1923年向市政当局提出建议,申请将下半截巷改名为“竹叶巷”,这一申请得到了批准,从此以后成都就有了一条竹叶巷。竹叶巷位置在长顺下街以西、四道街与焦家巷之间,已在城市改造中拆除。


 image0171.jpg


6、上升胡同

 

对应现在的焦家巷,东起长顺上街,西到同仁路。原来巷中有一位满族官员额苏里氏的住宅,名气颇大,后来这家在清代后期满族改汉姓的时候改姓为焦,因此这条巷子在民国时改名为焦家巷。

1940年前后的一段时间,中共川康特委机关曾设在焦家巷20号。焦家巷还曾居住过不少成都的文化名人,如藏学家张怡荪、文学音韵学家李植、古典文学家屈守元、神话学家袁珂等。

 

image0191.jpg


7、槐荫胡同

 

对应现在的槐树街。槐树街东起长顺中街对接东门街、西止中同仁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旧时此街在少城内,清时名槐荫胡同,街内有槐树多株,辛亥革命后,胡同改名为槐树街。

 

不过对于不少成都人来说,“羊西线”是这条街更为熟悉的称呼。

 

其名来源于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从羊市街向西出城的通道。当时这条通道的工程名就叫做“羊市街西延线”,简称“羊西线”。整个工程完工后,街道还是按分段命名,从东至西分别为东门街、槐树街、永陵路、抚琴西路、蜀汉路、蜀西路、西芯大道。

 

槐树街还有一个蜚声全国的“精品橱柜一条街”的称号。当年槐树街上不仅橱柜门市多,还包罗万象,高中低档橱柜这里应有尽有。整体算来,当时槐树街大约有100家橱柜门市,这里的橱柜品牌之全、数量之多,以至于当时流传一种说法:任何橱柜企业,想要打开成都市场,首先得要进入槐树街。



image0211.jpg

 

8、吉祥胡同

 

又名通顺胡同,对应现在的吉祥街。民国初年改名为新巷子,后来又改名为吉祥街。

 

1919年7月,由李劼人主持的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创办的周报《星期日》就在吉祥街8号创刊,经理孙少荆,编辑则是李劼人。《星期日》是成都第一家以宣传新思想、批判旧制度为主要目的的周报,提倡“劳工神圣”,宣城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福星”,刊载过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重要文章,是五四运动时期与《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齐名的四大刊物之一。

 

1946年,四川省第一所会计专业学校在这条街开办,名为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其基础是原来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会计专修科。

 

现在谈到吉祥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一条街的数不清的美食小吃。



image0231.jpg

image0251.jpg

 

9、光明胡同

对应现在的奎星楼街。因为西头原来曾经有一座关帝庙,关帝庙中后来又增加了一座奎星阁,所以在清代时就又名奎星阁胡同,民国时期改名为奎星楼街。

奎星楼街过去还有过一个别称,名叫裤子街,因清初奎星楼街的东头曾经分为两个出口,有如裤子的两个裤管而命名。民国时期建房增多,这两个裤管形状的出口也就逐渐消失了。同时,这条街上消失的还有曾经存在过的许许多多公馆。现如今,这曾被称为“公馆一条街”的奎星楼街,摇身一变,成为网上颇为出名的“美食街”了。


2013年,文化投资公司在奎星楼街投资成立了明堂文化创意中心。把老房子改造再利用,打造成为摄影、电影、音乐、木匠工棚、文化传播公司、设计公司、红酒庄等等30多个文创团体的聚点,使得奎星楼街成为文创人的“出发点、集结地、安乐窝、孵化器”。


image0271.jpg

image0291.jpg


10、仁风后胡同

对应现在的栅子街。因为清代时胡同里建有一座里仁坊,所以又叫做里仁胡同。民国时期因为保留着栅子,故而被称为“栅子街”。

“栅子”来自于四川的方言,是木质的栏杆门的意思。清代时成都的每条街都有栅子,栅门边上都有更棚。夜晚三更时栅子一律关闭上锁,钥匙由更夫保管,居民有紧急之事要出入栅子必须要请更夫开锁。这便在实际上形成全城的宵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治安。但是栅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被取代而消失。


我国著名学者吴虞就居住在栅子街。


 image0311.jpg

吴虞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民党最大的特务组织军统改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原军统的“川康区成都站”改名为保密局成都站,是成都地区最重要的特务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在成都的很多罪恶活动都是该站干的,其站部就设在栅子街44号。1949年1月13日夜,当时川西地区中国地下党主要负责人蒲华浦就是在这里的审讯室叛变的。



image0331.jpg


11、仁风胡同

对应现在的小通巷。民国初少城中各胡同改名时,因为这条胡同的巷道狭窄,有如一条通道,所以就命名为小通巷。

如今的小通巷作为成都众多"慢生活"小巷之一,曾被誉为成都最淡雅的小巷。


image0351.jpg


12、仁里胡同

对应现在的泡桐树街。民国初年取消胡同的名称,因街内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而命名为泡桐树街。

创建于1961年代泡桐树小学是教育部授牌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位于本街的东头,是四川省和成都市最负盛名的小学之一。

 

image0371.jpg

 

image0391.jpg


13、君平胡同

对应现在的支矶石街(支机石街)。支矶石街得名于一则传说:

相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夏时,乘木筏经过一条能通海天的河流,无意间到达一宫,看见一女子在织锦,他的丈夫牵着牛饮水,就问她们这里是什么地方,那女子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是怎么来的?”

张骞说了来的经过,并一再追问此地情况,那女子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着身边一块大石说,你把它带回成都,交给一个叫严君平的人,他会告诉你详情的。

后来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成都并找到了严君平,得知严君平是西汉著名的星相家,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严君平惊讶地告诉张骞,他观察星象曾看见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原来那正是张骞到达天上的日子,这块石头名叫支矶石,是天上织女用来支撑织布机的。

后来,张骞带回的支矶石一直放在成都,支矶石街也因此而得名。

成都市美术馆(成都画院)坐落在支矶石街的西口,陈列的多是当代画家的生活写实类作品,反映当代城市居民的市井生活。

 

image0411.jpg

 

14、仁里头条胡同&仁里二条胡同

分别对应现在的宽巷子和窄巷子,曾经又叫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属于当年镶红旗的驻地。因为一条较宽,一条较窄,所以清代就有人将它们分别叫作宽巷子和窄巷子,到了民国重新命名时也就将这个说法变成了官方命名了。

 

在过去的满城之中,宽巷子和窄巷子是并不重要的两条胡同,民国时期也少有达官贵人居住,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没有机关单位在这里拆除平房改建楼房。因此,宽巷子和窄巷子基本没有大拆大改过,到改革开放之后仍然难得地保持了老成都街巷的旧时风貌,保存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四合院,而无一幢高楼,使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了成都市中心最有价值的一片老建筑集中区和最有价值的民俗风物保存片区。

 


15、明德胡同

对应现在的井巷子。明德胡同在清初名为如意胡同,后因胡同北部建有明德坊,故又名明德胡同。民国初年更名时,因为巷内有一口水井,所以定名为井巷子。

井巷子中的这口水井在清代的满城里颇有名气,因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

当清军攻入成都时,很多水井都因为战乱、火灾而被污染或填埋,军队吃水问题严重。这时,有几匹战马聚在这里用舌头舔着地面不愿离去,清军官兵仔细一看,发现这里土壤十分潮湿,便向下挖去,很快挖出了清冽的地下水,解决了军队吃水问题。于是就在这里凿建了一口水井,还特地用石料修建了井盖。由于这口水井的水质好、水量大,成为了满城中最著名的一口水井。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井巷子的水井依然在使用,且一直位于巷子中间;但之后水量越来越少,慢慢就停止了使用。为了保护这口水井,同时又不影响交通,市政部门把井口移到了靠北的人行道上。1990年,西城区人民政府还在井口树碑纪念,上面写道:“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水井,改名为井巷子。”


image0471.jpg

image0491.jpg


成都天府广场

 

长顺街西侧还有永平胡同(柿子巷)、永乐胡同(方池横街)、永明胡同(包家巷)等,这些胡同有的还在,有的则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无论是尚存的还是已经消失的街道,都已将自己所承载的文化融入成都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化作了成都的气质,展现于世人面前。

 

现代成都发展迅速,新旧交替频繁,而那些蕴藏在少城胡同中、沉积千年的品味和韵味,却是风吹不散雨打难消,时刻指示着来路,照亮着未来的方向。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