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青羊文博 | 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

 

image001.jpg

image003.jpg


秘鲁,全称秘鲁共和国,位于南美洲西部、太平洋东岸,其境内平原、河流、高原等地貌共存,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秘鲁拥有悠久的历史,曾孕育出查文、莫切、瓦里等丰富多元的文化,更诞生了前哥伦布时代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王国

 

公园12世纪,秘鲁南部库斯科谷地的印加部落开始崛起,并积极向外扩张,历经300余年,最终完成了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的大业。在帝国全盛时期,其疆域南北绵延约4000公里,极其辽阔。作为美洲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印加人留下了大量闻名世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马丘比丘遗址、莫瑞梯田、印加路网、吉氆记事……不仅展现了印加人在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天文历法等方面的非凡智慧,也为丰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image005.jpg


1月10日,印加——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金沙遗址博物馆启幕。该展览汇集了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印加博物馆等秘鲁14家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精选168件/组反映印加帝国和安第斯文明的珍贵展品,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上皆令人震惊。从古老的海岸线到高耸云端的马丘比丘,展览将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透过精美的秘鲁古代文物,追寻安第斯文明的历史印记,领略秘鲁古代文明的神秘与辉煌。

 


安第斯的古老文明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THE ANDES

 

image007.jpg


“安第斯文明”是对前哥伦布时期安第斯地区居民所创造的系列文化的总称。秘鲁位于安迪斯山脉的核心区域,大约14000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6000-前1500年,农业生产逐渐普及,规模化的村落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早期文明,如著名的卡拉尔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开始,随着陶器的出现、冶金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繁荣,秘鲁开启了其辉煌的历史进程,库比斯尼克、查文、纳斯卡、莫切、迪亚瓦纳科、瓦里和西坎等文化相继出现并发展壮大,为印加文明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库比斯尼克与查文文化

(约公元前1300-前500年)

 

image009.jpg


库比斯尼克和查文文化是秘鲁北部的早期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库比斯尼克文化继承卡拉尔文化的精髓并逐步繁荣,在陶器、建筑、骨雕和石雕方面表现卓越,建造了复杂的大型纪念性建筑,流行成组彩绘廊柱和泥砖浮雕装饰。公元前1300年左右,查文文化兴起,并最终完成了安第斯地区的第一次大统一,以雄伟的石构建筑和高超的石雕艺术享誉世界。两个文化交融互鉴,共同铸就了安第斯文明的根基。

 

 image011.jpg

库比斯尼克神庙遗址



在秘鲁西北部发现了一处库比斯尼克文化的神庙遗址,其位置靠近河流。神庙的墙壁上装饰着一幅用赭色、黄色、灰色和白色绘制的大型壁画,描绘了紧握着一把刀的蜘蛛神形象,这种人兽混合的神灵经常出现在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器物上,可能与对水神的崇拜有关。


image013.jpg

马镫口陶瓶

 

image015.jpg

人脸圆柱形陶碗


image016.jpg

人像马镫口陶瓶


image018.jpg

猫面马镫口陶瓶


image020.jpg

雕花凤螺小号

 

 image022.jpg

纳斯卡文化

(约公元前100-前700年)

 

随着查文文化日渐衰落,安第斯地区的区域文化异军突起,形成多元化格局。其中,秘鲁海岸南部的纳斯卡文化在对帕拉卡斯文化的继承中不断创新,他们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陶器,在棉布上织出复杂精美的图案,还在荒漠土地中创造了神秘的巨型地画。此外,纳斯卡人还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灌溉系统,展示出人类在面临长期环境挑战时所激发出的创造力与适应力。


image024.jpg

彩绘图案



纳斯卡文化中的彩绘图案题材丰富,被誉为“宗教万神殿里的图像词典”。早期图案内容偏写实,主要为农耕、渔猎、纺织、战争、祭祀等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题材;晚期图案内容则以更加复杂、抽象的变形题材为主,将神圣与市俗、自然与超自然、人类与动物杂糅在一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image026.jpg

莫切文化

(约公元250-800年)


image028.jpg

头箍



公元6世纪,秘鲁海岸北部的莫切文化逐渐兴盛强大,成为沿海区域最强势的文化,被誉为安第斯地区“古典文化盛开的花朵”。莫切文化因发源于莫切河谷而得名,他们高度重视农业,开垦耕地,兴修水利,不仅建造了大规模的水渠灌溉系统,还修建了著名的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等大型土坯建筑。莫切人将对神灵的崇拜融入艺术创作,在制陶、冶金和纺织等方面成绩斐然,其制作的肖像容器和细绘纹陶器在整个安第斯文明中独树一帜。


image030.jpg

祭祀用金杯



image032.jpg

月亮神庙



月亮神庙是莫切人的宗教祭祀中心,也是莫切上层阶级的墓地,这里的彩绘壁画展现了莫切人进行大型祭祀的场景。神庙体现了莫切建筑的典型特征:多层结构、倾斜的屋顶和坡道入口。


image033.jpg

莫切陶器

 

 

迪亚瓦纳科文化

(约公元前500-公元1100年)


 image035.jpg


6世纪晚期,由于气候异常,安第斯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迁移,引起了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8世纪,身处的的喀喀湖盆地及周围高原的迪亚瓦纳科人,通过宗教传播和军事征服,建立了多个殖民地,并逐渐发展成安迪斯山脉中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迪亚瓦纳科文化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经济基础,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在陶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其最引人注目的是石头建筑和雕塑,如著名的“太阳门”,先进的石工技艺深深影响了后来印加的石造建筑。


image037.jpg

太阳门

 

太阳门位于迪亚瓦纳科古城遗址,其中央被凿通成门洞,门楣有精美浮雕,中间的神像头戴羽冠,两手持物。专家推测其与历法相关,人们可根据太阳照射在门上的不同位置确定不同月份,从事相应的农业活动。据记载,每年9月21日,清晨第一缕阳光会准确无误地穿过石门中央。

 

瓦里帝国

(约公元650-1000年)


 image039.jpg


7世纪晚期,瓦里帝国通过两次大规模扩张控制了秘鲁沿海和高地的大部分地区,成为8-10世纪在秘鲁占主导地位的帝国。瓦里人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突出表现在城市设计方面,不仅取代了之前以祭祀为中心的城市布局,而且更加强调城市的管理运行职能,这也是新兴帝国强大军事力量的象征。此外,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大城市都有规模宏大的运河网络。瓦力工匠还制作了大量彩陶和精美的纺织品,见证了帝国文化的绚烂多姿。


 

 

西坎文化

(约公元750-1375年)


image049.jpg

 

西坎文化,又名兰巴耶克文化,因其中心位于秘鲁北部的兰巴耶克河谷而得名。西坎文化融合了莫切与瓦里文化的特征,依靠海岸丰富的土地和物产资源,于10世纪崭露头角,控制了秘鲁沿海的广大地区,成为可与瓦里帝国和迪亚瓦纳科文化相抗衡的劲敌。西坎人创造了灌溉农耕的生产方式,并拥有非常精湛的金属冶炼技术,可进行大规模生产,优质的金属制品也助推了远途贸易的发展,为安第斯文明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进步。

 


image051.jpg

罗洛神庙


罗洛神庙是在西坎首都发现的六座大型神殿家之一,其周围建有宗族墓地和贵金属作坊,出土了大量头饰、耳饰和面具等金属制品,体现了其精湛的冶金技术。西坎社会内部阶级差异明显,只有贵族可使用黄金制品,平民则使用由砷铜制作的实用工具。


左:耳饰;

右:锤揲纹凯罗杯

 

image057.jpg

西坎神


 

西坎人将莫切神话动物与瓦里主神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宗教艺术形象,并将其用作各类工艺品和建筑浮雕的图案。西坎主神是西坎宗教中地位最高、无所不能的神,被认为控制着西坎人的生命和财富。它通常有独特的上翘眼睛,一手拿杜米刀,一手持战俘首级,背上的翅膀象征着力量,身边常见对称的神话动物或人类侍从。

 

印加帝国的辉煌史诗

THE GLORIOUS EPIC OF THE INCA EMPIRE

image059.jpg

 

“印加”,意为“太阳之子”,原指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后引申为对整个帝国的统称。公元12世纪,印加部落在秘鲁库斯科谷地附近定居,通过迅速的扩张,逐步征服了其他部落,打破了安第斯地区文化分立的局面,建立起古代美洲最强大的帝国,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政治、军事和司法体系。

 

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在继承和融合安第斯各地区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印加帝国发展成为美洲最大的文明中心之一。它不仅拥有发达的农业,在建筑、制陶、治金、以及纺织、医学和历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美洲文明的新高峰,成为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齐名的“美洲三大文明”之一。


image061.jpg

图帕克·印加·尤潘基的肖像

 


image063.jpg

发展历程


 

根据神话传说,印加人起源于曼科·卡帕克时代,其祖先来自的的喀喀湖,活动范围主要在库斯科谷地及其周围地区。约1200-1438年间,印加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初期的八个统治者实际上是联盟大酋长,从第九位开始才有真正可考的历史。1438-1533年,印加人通过武力征服、和平同化、政治联姻等方式迅速崛起,逐步发展成为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建立起一个地跨现今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智利和阿根廷五国版图的庞大帝国。

 

 

四方之地


image064.jpg

 

印加人称自己的帝国为“塔万廷苏尤”( Tawantinsuyu ),即四方之地。1438年,印加王帕查库蒂建立了帝国,此后,帕查库蒂及其继任者不断将周边部落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下。到全盛时期,印加已发展成北至今厄瓜多尔的帕斯托、南至今智利马乌莱河、西至太平洋、东至今玻利维亚中部,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的强大王国。



武器装备

image066.jpg

image068.jpg

安邦之策


印加帝国被划分为四个苏尤(行政区):西北部的钦查苏尤、西南部的科利亚苏尤、南部的孔德苏尤和东北部的安蒂苏尤。印加王和高级官吏以库斯科为中心,总领全国事务,实行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区域管控制度。他们不仅修建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还将标志着权威的建筑扩展到被征服的区域,以表明权力所抵达的边界,既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实现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image070.jpg

社会经济

 

印加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支柱,国家控制土地、劳动力和生产,通过土地耕作和畜牧养殖相结合的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纤维和其他必需品。印加人在农业上贡献巨大,人工栽培了约40余种农作物,包括玉米、马铃薯、藜麦、番茄等。帝国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制陶和金属加工等技术已有相当水准,有着熟练的手工工匠,生产的工艺品在帝国和周边地区广泛流通。农业和手工业等经济部门积累的财富,为帝国的安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image072.jpg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位于库斯科西北,意为“古老的山”也被称作“失落的城市”,有学者认为它是当时印加贵族的行宫,也是印加路网中重要的枢纽点。整座城市隐匿于海拔2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占地面积约40公顷,由150多座建筑物组成,分为居住区和农业区两部分。居住区西部地势较高,为“上城区”,神庙、宫殿和贵族宅第聚集于此;东部地势较低,为“下城区”,分布着普通住宅、仓库和其他设施。1983年,马丘比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黄金雕像

image074.jpgimage076.jpg


image078.jpg

文化艺术


除了建筑、道路和梯田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之外,印加人在纺织、音乐、宗教、医学和历法等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服饰艺术在印加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编织技法和图案符号在安第斯地区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他们创造了复杂多样的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达形式;在医疗领域也有所发展,其中穿颅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原始神话和多神崇拜的交织影响下,他们建构了完整的信仰体系,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image080.jpg

配饰


在印加,珠宝首饰制作已经走向专业化,工匠们选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来制作特殊的珠宝,最常见的有金、银、铜、木材、羽毛、贝壳和宝石等。印加王、皇室成员、牧师和政府官员每天都会佩戴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平民只有在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等特殊场合才会使用。最有趣的饰品是耳环,当地人将大耳朵视为美丽、高贵的象征,拉长的耳垂和耳饰象征着贵族的身份地位。


image082.jpg

image084.jpg

服装

 

印加的服装在设计、版式和编织工艺方面都极具特色。常见的男性服装为无袖的束腰外衣,通常由一块宽布对折并沿边缘缝合在一起,底部敞开,与披肩斗篷和古柯袋搭配使用。妇女则身着长至脚踝的束腰外衣,头戴折叠布或头巾,腰部系有又长又宽的编织带,肩膀处披有斗篷,并用金属别针系紧。


image086.jpg

宗教


印加人崇拜祖先和自然力量,认为太阳、月亮、星辰、山川、河流、动植物等都有对应的神祇,每个神祇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作用。在不断征服外邦的过程中,印加人还接纳了各地信奉的诸神,并将其宣布为印加的王室诸神,迎进库斯科的“万神殿”。印加的宗教祭祀仪式种类繁多,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活动最为隆重,供奉的祭品有家禽家畜、蔬菜瓜果,有时还包括动物脂肪、上等贵族想用的古柯叶和精致衣物等。

 

image088.jpg

音乐


印加人喜爱歌舞,他们热衷于以欢快的音乐和动感的舞蹈庆祝节日、丰收和宗教庆典。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来看,印加人有一系列的打击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以响铃和鼓为主,响铃一般系在膝盖之下,在跳舞时用于打拍子,而劳动时则常以击鼓来激励人们的生产情绪,活跃气氛。吹奏乐器有排箫、笛子和螺号等,通常用贝壳、葫芦和木头制成。


 

image090.jpg

 

为了寻找神话中的“黄金国”,西班牙人于16世纪初踏上了这片今天称之为“秘鲁”的土地。正值鼎盛的印加帝国在极短时间内,为几百名西班牙人所征服,这为整个安第斯地区带来了至为深远的巨大影响。印加帝国虽然消失了,但秘鲁古代文明的灿烂画卷仍然闪耀于世界历史长河之中,秘鲁人关于历史的记忆依然传承至今。与此同时,悠久灿烂的秘鲁古代文明也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在新的融合与发展机遇下,恒久地展现着文化精神的韧性和魅力。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