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小年”也快要到了。
“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成都,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了。
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在腊月廿三或腊月廿四。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腊月廿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廿四过小年的传统。“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诗人范成大就曾作《祭灶诗》来描述小年时人们祭灶的情形。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中有载:“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古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以前成都的人家,在灶的墙壁上,还贴一张大小一尺见方的灶神的像,在神像上面右边是灶神公公,左边是灶神婆婆。
灶君像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每年的小年夜,家家户户的灶神就要上天去,给玉皇禀奏一年来这家人的所作所为。而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想要安稳过个好年,那自然要想办法,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言好事”。于是乎,老成都人总会想各种方式来让灶王爷满意,以祈求来年的福气。
据民俗专家称,旧时成都人祭灶,一般选在腊月廿四日,大多是由家中妇女来操办:祭灶前先把灶台抹得干干净净,还跟娃娃说不能弄脏,连灶膛里的余灰也掏得一点不留。此外,在祭灶的时候,还要用特殊的贡品——灶糖和灶马。灶糖,其实就是白麻糖,用来祭灶时就被称为灶糖。由于白麻糖本身很甜且粘稠,据说是为了让灶老爷吃了灶糖后嘴巴被粘住,从而说不出坏话;而灶马,指的是灶神爷上天时,所乘坐骑吃的马料,是用一张巴掌大小的新津草纸折成的小包,里面装着几颗胡豆、豌豆和几节谷草。
白麻糖
当灶神吃了灶糖、骑着吃了灶马的马上天述职时,民间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灶君庙街
“祭灶”活动在成都民间流传甚广,足以看出人们对灶王爷的爱戴。然而,成都人对灶王爷的尊崇不仅仅只在“小年”这天体现。
灶君庙街
在青羊区,有一条名为灶君庙街的街道,据说就是因为街上曾有灶君庙而得名。
不过,如今的灶君庙街上的灶君庙早已不存,老街的大部分也都在城市改造之中变成了新式楼房,只是在街西头还保留了几十米长的老街——因为这里还有一座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古庙华光寺,清同治年间扩建之后改名金沙庵,是成都城内著名的尼庵,至今仍然接待着入庙敬香的善男信女。
金沙庵
灶君庙街没有了灶君庙,“小年祭灶”的活动也渐渐被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所冲击,已不复当年的盛况。有些传统在不经意间慢慢变成了过去,演化成回忆,但人们还是总会记得它所代表的含义和蕴含其中的真情。就像“小年”这天,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才是最珍贵的价值。价值永存,年年今日,祭灶祈福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