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随着地铁5号线末班车缓缓驶回基地股道,一只外形“敦厚”的黄色机器人随即出现。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它缓缓靠近行驶了一天的城轨车辆,灵活地转动着机械臂上的一双“大眼睛”,对列车底部关键检修点进行拍照,检查它们的健康状态。
这台“黄胖子”其实是LPT城轨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由位于青羊区文家街道369号的成都盛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主要运用于城轨车辆检修库检修地沟内,目前已在全国10余家地铁公司实现了现场运用,累计检测车辆1000列以上。
地铁的快速发展,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车辆维修保障带来了挑战。然而,包括“黄胖子”在内的高新技术在地铁领域的创新式应用,不仅成为塑造城轨行业新标准的重要力量,也代表新质生产力引领城轨交通进入AI时代。
集多项高科技装备于一身
成都盛锴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几名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对着电脑上的数据讨论,有的蹲在一台“黄胖子”旁边检查……
“它上方的机械臂长达2米,可以灵活地进入车辆底部或者其他难以达到的区域,让车辆检测更加精准有效。”就在成都盛锴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高春良介绍的同时,技术人员操作下的“黄胖子”缓缓启动,机械臂慢慢伸长并且随着指令开始360°转动。
“看起来可能不觉得它有什么,但它身上搭载了多项高科技装备,具有高度自主性和智能化。”高春良告诉记者,这台机器人采用了智能机器人技术、SLAM自主导航技术、多自由度柔性协作机械臂控制技术、高清光学成像技术、图像模式识别技术、AI深度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对列车走行部关键项点进行精确成像,智能判断走行部关键部件的异常状态。“与既有设备相比,它具有的采用图像特征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技术,突破了误报多的问题;国内首创的自主切换股道技术,能实现一台机器人在不同股道间的自由转运和多机器人群体协同作业;首创的机器人和360°全车图像检测设备联动技术,实现多角度检测,并依靠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对目标缺陷的分析判定。”
与此同时,“黄胖子”的作业模式是全自动的。列车结束正线载客运营回到检修库后,作业人员可对待机状态下的机器人远程下达工作命令,它便可按照预定路线自动行驶到待检列车的车底或车侧,进行图像采集,遇到异常状态进行警报。待工作结束后,“黄胖子”原路返回自动充电,一次充电可满足6小时工作时长。
“人机结合”提升检修质量
硬质安全帽、长衣长裤工作服,车底半密闭空间似一个“蒸笼”,常年接近40度……为地铁列车的“体检”,分每天一次的常规检查和每月一次的深度检修。传统的地铁车辆巡检主要以人工目视检查为主,但检修时的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也很大,工人的辛苦程度非同一般。
“地沟到轨顶面的距离大概是1.1米,在车底检修时只有弯着腰、小步来回穿梭,而在地沟外面也需要从头到尾、爬上爬下。”高春良的话,还原了地铁列车检修工人的工作日常。
高春良介绍,目前常规的人车配比为0.6,也就是说,100辆列车的检修,需要60名人工维持。成都盛锴科技有限公司曾做过一次“人机比武”,优势高下立见。一列地铁,6节车厢,1个人检修完需要1个小时,机器人需要40分钟且检查出的问题更加精确。
“传统的人工检查会受到检修人员技术水平、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影响,常常存在盲区,有时难以提前发现、提前预警。”也就是说,传统的人工精检模式有着很多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难满足未来需求,而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些问题。
通过初步计算,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够替代对车下、车侧零部件检查几乎全覆盖,异物检测准确率达到98%。智能机器人会不断自主训练和学习,今后检测准确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地铁车辆结构十分复杂,目前还离不开人工检修,采用的是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机器人一旦识别到疑似故障,系统就会报警,由工作人员进行复检。但‘无人列检’肯定是未来的发展努力的方向。”高春良说。
据统计,在“人机结合”的车辆检修新模式下,可节约70-80%人工检修工作量,不仅解放了人力,降低了夜班带来的劳动强度,也实现了检修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
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无人列检”
据悉,成都盛锴科技有限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主要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和“无损检测研究中心”,立足于国际领先技术的研发和开发,拥有光学图像和无损检测两方面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出的多个产品正在起草成为行业标准,也成为多个地铁公司每条线路的标准配置产品。
除了城轨车辆巡检,“黄胖子”所承载的高科技技术,还覆盖到了电力巡检、隧道等领域,产品已覆盖国内外46个城市近200条地铁线路,应用业绩达到800余套。“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国城轨交通安全监测领域最优秀的技术服务型企业,成为运营安全的首选品牌。”
然而,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基于场景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等特定因素的限制,当前在全国乃至世界城轨行业,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仍在探索,仅有部分城市地铁开启先行先试,要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创新”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不可或缺。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其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高春良称,作为一家智能型的科技型企业,希望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为此,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技术人员占总人数超过30%,年研发费用投入超过产值的10%。“未来,还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行业‘痛点’,深钻前沿技术,不断开发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同时针对巡检技术立足现有技术基础上,结合AI技术以及行业大模型的进展,探索未来的车辆‘无人列检’,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春良也表示,希望未来政府能在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以及国际合作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将中国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向国际,走上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