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在青羊,款款而来的大先生(一)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

 

1、老子与青羊宫


image001.jpg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在2500年前,老子骑着青牛经过函谷关,有个叫尹喜的关长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后老子一路歌着,骑着青牛西去了。

 

到了汉朝,张天师把老子推到了道教教主的宝座。到了唐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李渊,自称是老子后代,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奉太清宫为家庙。后世各个朝代都对老子顶礼膜拜。

 

 

  image003.jpg


青羊宫,位于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的成都市西南郊,侧倚锦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唐代名玄中观。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曾驻观内。后来即下诏改观名为青羊宫。

 

青羊宫地处原青羊肆,扬雄《蜀王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1000天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说法。现存建筑是清代陆续修建的。重要的建筑有灵祖殿、乾坤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两边有老子降生台和说法台。

 

后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成都的青羊宫要举行花会,相传这天是老子的生日。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就成为一年一度的春节灯会和花会会址。而老子的《道德经》,也给后世的成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张仪与成都


image005.jpg


古蜀文明源远流长,“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但古蜀国的地理位置却并不在今日之成都城。我们今日所见的成都城创于何时?李白谓之“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正是源于秦并蜀之后,张仪入蜀筑城,成都,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至此走进了历史。

 

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成都始于张仪,也是张仪走向人生巅峰的地方。张仪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彼时秦国东进不利,于是,张仪做了一件改变各国势力版图、扭转天下大局的大事,这就是西并巴蜀。张仪利用巴蜀地区蜀国、巴国、苴国的矛盾,一举吞并三国,秦国领土空前壮大,这才有了足以与齐、楚两个大国抗衡的实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就像商鞅辅佐秦孝公开创秦国基业之后,却落得五马分尸下场一样,张仪也不无担忧。但这个时候,他却回到了他一生功业最耀眼的地方——蜀。

 

在蜀郡,他同郡守张若主持修筑了大城、少城,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是“政治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是“商业中心”。此后成都不断扩建、重修,但根基始终在张仪所筑城之上。

 

在少城西南,传说张仪还主持修建了一座高百余尺的楼阁。此楼汉曰百尺楼,晋称白菟楼,唐前期尚存,唐人还有不少诗吟咏过。高楼仍在,人已作古。到了唐中后期,张仪楼就消失于历史烟云中了。

 

成都,大约才是张仪情感最跌宕、最充沛的地方。入蜀筑城的次年,张仪回到故乡魏国,官居宰相,一年后善终。战国时代,纵横捭阖于乱世,功成名就于千秋者,如商鞅,如邹衍,如苏秦,鲜有善终的。

 

张仪筑城后六十年,方有李冰为蜀郡太守,治水修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3、文翁办学


image006.jpg


文翁(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清正仁爱、举贤兴教、励精图治,深受蜀地民众拥戴,最终逝世于蜀中,“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被《汉书》列为《循吏传》第一人,闻名天下。

 

文翁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流域,弘扬发展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优秀治水文化传统,促进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的形成。

 

文翁勇于创新,是历史上最早创立官办学校、施行“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第一位地方政府领导人,汉武帝高度褒扬,推广于天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篇章。文翁任蜀郡守的西汉景帝、武帝之际,正处于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翁以其经世致用、廉洁勤政的卓越政绩发挥了引领时代的历史作用。文翁举贤兴教,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影响广及于巴、汉二郡,从此树立了“巴蜀好文雅”、崇教尚文的优良传统。

 

文翁既是“仁爱好教化”的蜀郡太守,又是“少好学,通春秋”的饱学之士。要从根本上根除蜀地蛮夷之风,文翁深知唯有从娃娃的教育抓起才是根本之策。面对地方教育机构的不完善,文翁力排众议,开源节流,从蜀郡拨出专款经费,兴办学校,在成都城南立文学精舍,作石室,后人称作“文翁石室”,亲自兼任学校首任校长,并亲力亲为,为学生授课。

 

文庙街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而得名。后经战乱,殿毁而坊亦圯,唐人于其故址建孔庙,兴学宫。学宫各代相承,清代为锦江书院。清末改学堂,为成都府中学。辛亥革命后,称成都联合中学。之后,改为石室中学。解放后为成都市第四中学。文庙迄今未毁尽,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成都石室中学,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成都石室中学前身即为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该校校名曾多次更改,但校址从未变动,这在中国及世界都很罕见。郭沫若、曾琦、王光祈、周太玄、李劼人、贺麟等先后就读于此。

 

4-5、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叹到:“文宗自古出西蜀”!地灵成就人杰,四川人生活在山水盛景之中,日子过得滋润,又有形象思维的传统。所以成都这块风水宝地,历来是出大才子的地方。


image008.jpg


大才子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成都有个地方叫琴台路,名字来历就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传说有关。

 

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出蜀入朝,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因汉景帝不好辞赋,他怀才不遇,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不得志的司马相如上书景帝,称病辞职。

 

郁郁的司马相如,整日在家中饮酒弹琴。此时,有友人造访,邀请他去赴当地大富豪卓王孙家酒宴。并告知相如,卓王孙有一女名文君,是一位美才女。 


image010.jpg

 

相如、文君相见后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于是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来到成都开了家小酒铺谋生。

 

后来,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再次被诏入京为官。后又以《上林赋》建议汉武帝与西南民族通好,被封为郎。名满天下。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成都留下了经典爱情佳话与诗文。


image012.jpg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