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在青羊,款款而来的大先生(二)


纵观历史长河,成都素来是一座沐浴着浓浓诗意的城市。成都历史文化悠久,文苑英才辈出,在中国古典文化、文学发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翁化蜀后,成都平原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孕育滋养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从古代的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三父子、杨慎,到近代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直到当代的柏桦、翟永明、欧阳江河、吉狄马加、阿来等,许多名满天下的文人都来自成都平原。因此,有人说缺了蜀地的文人,中国的文学艺术史就会黯然失色,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夸张。文学人才辈出,可以说是成都人杰地灵的印证。

 

成都的才女美女诗人尤其多。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花蕊夫人。还有明代杨慎之妻黄峨。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因避难、宦游、贬谪、流寓、探亲等入蜀。成都对于文人墨客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能吸引历代的众多文人墨客,不远千里、不畏蜀道之艰难险阻,来到成都,并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

 

老成都的核心区域是青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在这人文荟萃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高贤大德与青羊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彪炳史册的功绩。

 

携诗入蜀放高光天下谁人不识君

 

5、杜甫 成都草堂梦


image001.jpg


人们谈到杜甫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到成都旅游,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去处,一个是武侯祠,一个便是草堂。而诗圣杜甫对成都的感情更为深厚,他在成都两度居住,度过了三年九个多月,更留下了200多首描写成都的诗词。

草堂落成,杜甫就佳作频出,对成都大加赞美。与草堂有关的诗都写得很好,成为公元八世纪的成都和锦江的一幅幅珍贵的写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 

 

《客至》,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四十九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当时的草堂(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重新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一生,可悲可叹,其诗文,却经久不衰。透过这些或恬静或悲壮或凄凉或孤独的文字,我们能够理解一个人的命运,理解一个时代的命运,理解一种寄望与无奈的情愫。成都,圆了杜甫的草堂梦。杜甫也给世人留下许多精美诗篇。

 

6、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


image003.jpg


唐开元8年(721年),21岁的李白,在江油拜别师尊,开始了长达5年的四川漫游,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年的壮丽诗篇,其中就有令成都人喜爱和自豪的《登锦城散花楼》。

  

李白在成都还瞻仰过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写下了《白头吟》等诗。

 

李白对宣传成都曾经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如:他在《蜀道难》中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盛赞四川北路交通的险峻。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用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来盛赞成都。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是李白为唐玄宗的还朝欣喜而作。李白用道家思想赞美了成都。诗人在诗中形容成都是一个九天之上的城市,是家家户户像画图的城市。诗人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展现了浪漫奔放的情怀,诗中极力铺陈的成都之美,令人对成都的美景充满心旷神怡的想象。是歌咏成都的经典名句之一。

李白因写诗闻名,他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七绝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局面,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千古绝句 从成都走进中国的诗歌殿堂。

 

7、高适入蜀 天下谁人不识君


image005.jpg


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756年,高适随唐玄宗来成都。

 

这是高适第一次入川,他向唐玄宗提出了长策远图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对诸王分镇。唐玄宗没有听从高适的切谏,于是他投效远在西北的新君唐肃宗李亨。唐肃宗升他为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仅仅半年时间,高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小官,摇身一变成了节度使大员,但他却经历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

 

高适第二次入蜀是759年。这年蜀中乱,朝廷以高适为彭州刺史。从7595月入蜀到760年秋任彭州刺史(今成都彭州);从760年秋到7632月改任蜀州刺史(今成都崇州);从7632月至7643月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今成都市),前后5年时间,高适曾平息两次蜀乱。

 

在彭州、蜀州、成都三地任官期间,高适竭尽全力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分忧,上奏《请罢东川节度使疏》,此建议被朝廷采纳,从而减轻了四川人民的负担。

 

 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好友杜甫评价道: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的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足可称为文武双全。

 

高适7595月入蜀,同年12月杜甫也入蜀。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这对老友从742年起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杜甫《遣怀》)经历李白、王昌龄两位朋友的变故后,高适对杜甫这一旧交显得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通过严武安排杜甫的住处,就是后来有名的浣花溪草堂。

 

两位老友经常有诗歌唱酬,还不时相互造访。杜甫曾去蜀州访问高适,高适也曾到成都草堂拜访杜甫,杜甫写有《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邀请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等诗。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的资助为生。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