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柳永:一寸金
柳永是北宋最“流行”的词人,凡是他写的词,都有人传唱。更夸张的是,他给杭州制作的“杭州印象宣传片”,据说甚至引发一场侵略战争。柳永以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
柳永曾来成都游历,所以他也给成都专门写了一首词。在这不到100字的词中,柳永写尽了成都的雅与俗,有举世闻名的繁华蚕市,丛列成行的歌舞台榭,在众多游玩观赏的雅人和俗人中,不乏穿着轻裘的才俊和浓妆艳抹的美女。每当春末,人们相游江边摸石求子,浣花溪畔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解说词:《一寸金·成都》宋|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痴迷于成都风物的人,一定对这首词爱不释“口”。
12、杨慎与黄峨
杨慎
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1488年—1559年)四川新都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据说这一家五代就出了七位进士、四位举人,科第甲全川。他的父亲杨廷和是当朝首辅大学士。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杨慎第一次出京,随其父杨廷和回蜀守制,奉祖母叶氏柩葬于新都城西门外祖茔。正德二年(1507年)春,杨慎第二次出京,与弟杨惇回到家乡应试,按照惯例进入县学,成为王颖斌所教授的弟子员。八月,杨慎与弟杨惇在成都参加四川乡试。四川提学刘丙批阅杨慎的试卷,称赞他为罕见的奇才,说:“我不能像欧阳修一样,但是我却得到了苏轼这样的学生。”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刘丙慧眼识人。九月,发榜时,杨慎果然被点为乡试第一。
杨慎虽仕途坎坷,但他与妻子黄峨心心相印,在桂湖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这是一对多么幸福的神仙眷侣、诗书佳偶,可以饮酒作诗,可以琴棋书画。
黄峨
十年后,隆庆三年(1569年),黄峨病故,和杨慎合葬在一起,永远不再分开.他们都活了72岁,其墓碑刻“明修撰赠光禄寺少卿杨文宪公、诰封宜人杨母黄宜人之墓”。
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陈寅恪评价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贽在《续焚书》中更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并与四川历史上的唐李白、宋苏轼并列称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
13、天下廉吏张鹏翮
天下廉吏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四川遂宁人,康熙、雍正两朝的重臣。他自幼聪颖过人,早年便以廉洁自律闻名乡里。步入仕途后,张鹏翮更是将清廉二字融入自己的血液,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条。
在任苏州知府时,张鹏翮面对当地沉重的赋税和连年的干旱,毅然上疏朝廷,请求缓征积欠、宽免考核。他深知百姓疾苦,因此从不贪图个人享乐,一心为民。在兖州知府任上,他更是以宽政省刑、重视农桑、兴办教育为己任,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大变。
张鹏翮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他的施政理念上,更是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一生简朴,不追求奢华,即使身居高位,也始终保持着穷秀才的本色。他严于律己,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更不以权谋私。他的清廉作风,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也树立了清代官场的典范。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张鹏翮更是展现了他清廉为官的坚定信念。他亲自勘察河道,制定治理方案,亲自监督工程实施。他采用逢弯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的治河经验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清代治河史上的佳话。
《礼记》:“有功德于氏则祀之,以事勤事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张鹏翮去世后,归葬遂宁安仁里庆元山,即今重庆潼南区小渡月山。自雍正九年(1733年)张鹏翮被雍正诏祀入“贤良祠”以来,先后入祀忠孝祠、崇祀乡贤祠、入祀名宦祠,受到后人们的祭拜。
在长达五十二年的仕宦生涯中,张鹏翮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不少遗迹、遗物,如四川成都青羊宫独角铜羊、江苏高邮铁犀、江苏学政署楹联、山东费县双忠祠题诗、河南武侯祠“宁远楼”匾额、重庆北碚温泉寺题字等。
铜羊赐福。位于成都西郊百花潭北岸的青羊宫,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西南第一丛林,”是西南地区建筑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据载,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原名青羊肆。唐朝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待他重返长安后,拨钱增建并下诏改为今名。至明末清初,唐朝所建殿宇毁于兵灾,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青羊宫系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骑青羊过此。
青羊宫的单角铜羊
今青羊宫三清殿前珍藏有一只单角铜羊,为张鹏翮所赠。单角铜羊造型奇特,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臂,以十二生肖的特征合为一体,似羊非羊,形象非常古怪。
青羊宫的铜羊
相传,这只铜羊曾为南宋权贵贾似道家的熏衣炉。清雍正元年(1723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张鹏翮,从北京古玩市场上将铜羊购回,送给成都青羊宫。俗传摸青羊可求福祛灾、治病去疾。
民国刘师亮《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词》云:“闻说铜羊独出奇,摸能治病祛巫医。求男更有新方法,热手摸它冷肚皮”。张鹏翮所赠的铜质青羊,成为青羊宫的象征,许多人青羊宫游玩时,常常情不自禁伸手触摸青羊,以致铜羊通体摸得闪闪发光,色如赤金。
14、李调元:自古诗人例到蜀
清明郭外柳毵毵,车马如云有堕簪。
莫向碧鸡坊里去,游人多在百花潭。
——李调元(清)《清明在成都作》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人杰地灵,继明代状元文豪杨慎之后,清代又出了一位被袁枚赞为“才力豪猛”的才子,他就是杰出的诗人、学者李调元。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人。父李化楠为乾隆初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其《万善堂诗集》,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李调元写有大量吟咏巴山蜀水人迹、风物的诗作,他的不少诗作更是记录成都民俗的瑰丽长卷。他19岁时游历锦官城之后,写有一组《成都杂诗》,咏叹成都百花潭、万里桥、金马坊、相如宅、扬雄墨池、筹边楼、望江楼、碧鸡坊等遗迹。
李调元还在《正月十四至成都是夜观灯》一诗里,展示了成都清明荷灯的盛况:
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
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
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
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
“鳌山”是宋元时成都民俗,即元宵佳节来临,人们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此首诗歌十分形象地从色彩、声音等各方面描绘了天上、人间的灯市美景,以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读来真切自然,颇为感人。李调元另外在《元宵》一诗中,还描绘了成都水上荷花灯会的恬静之美:“元宵争看采莲船,宝盖香车拾翠钿.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糖圆。”
李调元还很接地气。川菜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李调元功不可没。李调元编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饮食专著《醒园录》,使之成为第一本川菜菜谱。其中融入了李调元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
李调元还是“川剧之父”。在北京、广东、河南为官期间,他用心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并改编宋元、明清剧本等,将其创作成川剧带回四川。李调元编写的《芙奴传》《花田错》《春秋配》等很多剧本,至今都是川剧的经典。李调元还组织川剧伶班,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们排练。历史有记载,李调元和他的戏班子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巡回演出,叫好叫座。
他还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一生酷爱书籍,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各类典籍。李调元所藏的书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不仅有经史子集等经典之作,还有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书籍,他特地修建了一座藏书楼,名为“万卷楼”。这座楼不仅设计精巧,而且环境优雅,为书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
然而,不幸的是,嘉庆初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席卷了李调元的家乡。在这场灾难中,李调元倾注心血收藏的万卷楼藏书,竟然在一夜之间被焚为灰烬。这一事件震惊了当时的文化界,成为巴蜀文化史上一重大损失。
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终在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黯然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