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海青羊 > 编篡研究 >详情
年鉴的数字化研究


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网络为承载的信息技术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检索、筛选和传播信息数据的思维和方式。年鉴工作者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信息数据大量而迫切的需求,促进传统的年鉴编纂及传播方式迈入向大数据时代的全面转型升级。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年鉴编纂及相关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时效性,凭借互联网提升年鉴的可阅读性,同时增添多样化信息元素,使年鉴的阅读受众更加广泛、年鉴记载相关数据更为普及。目标是构建大规模的中国年鉴数据库,这是中国年鉴真正融入信息产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年鉴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年鉴数字化;数字方志馆;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年鉴

 

一、什么是数字化

数字化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如将年鉴记录的文字、图像及当年数据转化数字化模型上传至互联网,建立年鉴数据库平台,以供相关工作者及社会人士进行检索阅览。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导因和发展的动力,还引发了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在逐步向着数字化方向变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等等,而如今,通信网络也正向着数字化方向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数字化的接受程度正随着产品革命潜移默化地飞速提升。而这意味着,大家对信息的接受、检索渠道发生了一定的转移并且非常迅速地进行着更新换代。从信件交流到社交平台、从报纸新闻到网页浏览、从纸质书籍到电子文本等转变都在彰显着数字化发展已经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数字化同时还利用数字技术,对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的业务模式、运营方式,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变革,更关注数字技术对组织的整个体系的赋能和重塑。因此,对于需要信息完整性且应做到交流同步性的年鉴编纂及相关工作而言,数字技术能提供较为有效的助力,将各地年鉴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实时共享。

故而,年鉴编纂及相关工作者更应考虑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媒介,多方共同学习交流,相互促进,建立起大数据时代中国年鉴数据库的信息化平台。

 

二、互联网数据库的搭建

(一)数据储存的方式

大数据时代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一般以硬盘为数据存储空间资源,从而保证计算机内的数据能够持续保存。对于数据的处理,一般会采用数据库相关的技术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

采用数据库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存储效率,而且在存储的层面上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分类的存储模式让数据管理更加安全便捷,更能实现对数据的调用和对比,并且方便查询等操作的使用。因此,采用计算机数据库保存数据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充储存数据的容量,还简化了检索数据的步骤,以此提升其工作效率。同时,数据库保存能够规避传统的数据存储过程中遗失、缺漏、损坏等风险。

年鉴编纂及相关工作采用互联网数据存储的方式,意味着在搜集资料、查漏补缺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将更为全面且更具有时效性;在纂写等方面也更能体现同步性和专业性;在存储信息等方面更能够确保完整性,同时能够做到较为妥善地管理大量历年数据。

(二)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有效技术,是由一批数据构成的有序集合,这些数据被存放在结构化的数据表里。数据表之间相互关联,反映客观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数据库能有效地帮助一个组织或企业科学地管理各类信息资源。而数据则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数据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甚至是音频或视频。

数据库作为数据的集合,具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并存放于统一的存储介质内,是多种应用数据的集成,并可被各个应用程序所共享。简而言之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使用者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运行新增、截取、删除、更新等操作。

数字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对于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频率提升,数据库的出现更应证了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将传统的纸质书面存档转化成统一的电子数据并进行存储,既不失对信息保存的全面完整又能够做到检索的高效便捷。

(三)如何搭建数据库平台

首先,需要将现有的信息数据整理成册,在传统信息承载媒介的基础上,将数据上传至互联网数据库(如数字方志馆)。并以互联网数据库为圆点,扩充相关知识及数据信息,持续进行及时更新,建立较为完善全面且具有活力的数据合集,最后将各数据库在线关联到一起,以形成能实时同步、互相促进的数据库平台。

数字方志馆是为解决数字化时代地情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保存、传播和利用等问题而诞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国际互联网络技术,把各种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地情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成各种数据库,进一步建设为地方志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的现代化方志馆。数字方志馆具有数字性、储存性、开放性、高效性、实用性等特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克服了时空障碍,实现了跨地区、跨国界的阅取,为读者提供了便捷服务,也为方志人开发利用地方志信息资源提供了平台。

年鉴作为重要的地情信息资料,加入到数字方志馆这类互联网数据库中无疑对于地情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助力,同时年鉴本身也可借力于数字方志馆平台,更紧密地与相关信息串联在一起,互为补充说明,也能使更多方志工作者更好地撰写、使用年鉴相关资料。

 

三、年鉴电子化

(一)年鉴电子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年鉴作为记录当年发生事件及数据的重要地情资料,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故应做到与相关部门、地方等的信息实时同步,以避免存在缺漏、数据误差等错误记录在册。电子版年鉴不仅能够实现互联网实时捕捉最新数据,还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制作年鉴的工序,这意味着从撰写、修改、订正到日后更新,都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更为方便快捷地同步到最新数据。

(二)年鉴电子化是确保信息完整的现实需要

制作电子版年鉴,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内容的完整性和电子系统的完整性。内容完整性是保证传统的纸质版信息数据在录入电子版年鉴时要完整,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应发挥电子版年鉴的特长,逐步扩展相关内容,以弥补传统纸质版年鉴局限于书面的不足,比如加入重大活动的图片资料和视频链接等。

电子系统完整性则要求结构完整,版头、版面内容、版尾的一致性,以及各个页面切换应尽量保持简洁连贯。其次要注意电子文档的准确性,即避免从纸质文字转电子文档时出现转版错误,同时应该消除原有的纸质文字中存在的错误。再次,还应注意电子页面检索系统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系统方面可能存在的检索错误 ,做到高效、快速、准确地进行年鉴相关信息检索。

(三)年鉴电子化是便于阅读检索的迫切需求

电子文档要制作美观,就应着重于突出本年鉴特色、年度特色和该地的地方特色,创作出独具特色、张扬个性的年鉴主页。美观的同时还要注重实用性,即做到功能完备,网页数据系统必须支持实现全文检索、文本编辑、图片浏览、视频播放等多功能阅读方式,同时,可以将电子版年鉴的主要内容做成链接到正文页面的纲要目录,以及设计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检索通道,丰富阅读年鉴趣味性的同时做到简洁高效。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让年鉴更方便快捷地服务社会及相关研究部门。

 

四、电子年鉴内容的转变

(一)内容更丰富,编辑更便捷

首先,互联网数据库平台(如数字方志馆)的诞生,使得年鉴编纂等相关各部门能够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实现年鉴资料的传输和资源的共享。其次,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供社会力向年鉴编纂相关部门供稿,建立平等合作机制,以实现多方面信息的汇总及相关文献的资源共享。再次,编纂人员等能够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更为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挖掘更多年鉴可用的信息,做到查漏补缺。

建立电子版年鉴还同时改进了其编纂工作程序。编纂人员可以建立内部的办公系统,方便各编纂人员之间利用办公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实时同步更新。同时,数字化的程序也使烦琐的年鉴编纂过程变得较为简单、快捷、准确。编纂部门与供稿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线上互动式的撰写、修改和订正。不仅如此,在互联网上能够直接完成编制目录、编制索引、总纂稿件、排版校对等需要反复确认校队的工作,能直观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形式更多样,表现手法更丰富

电子版年鉴并非是传统纸质版年鉴文档的直接扫描,数字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原有的信息数据可以在互联网的数字声音、图像、文字之间实现自如的转换。电子版年鉴内容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可以加入多样化的元素,包括语音、视频、动画等动态插件。原有传统年鉴中的对应字词、图照都可以无限扩充与之相关的动画、音像等资料。因此,较之传统的年鉴文字附录,电子版年鉴将刻板的图文转换成高效生动的动态元素,在可读性上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

(三)更便于互动阅读

将传统纸质年鉴文档进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努力为读者提供高度整合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文献服务。纸质版年鉴更多的是让读者被动接受年鉴提供的信息,尽管读者可以自行过滤筛选有效信息,但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同于几乎不享有自主权。因此,电子版年鉴数字化改革就是反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服务于读者,明确高效地满足其有关需求。电子版年鉴的互动性还在于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不单是通过目录可以检索年鉴相关内容,读者在检索窗口输入某个关键字词,就可以实时搜索到相关的年鉴条目,查阅文献因此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年鉴的互动高效性。甚至读者需要了解年鉴某部分的最新的相关情况时,电子版年鉴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相关数据的海量掌握和统计分析来提供有效信息和资料数据,做到灵活地与读者互动,进一步提高年鉴的可阅读性。

 

五、年鉴数字化及普及

正是因为传统纸质版年鉴的局限性,使得相关读者未能高效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受限于其书本自身,相当一部分潜在受众不能接触到纸质年鉴,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使用率。电子版年鉴的出现,首先降低了年鉴的阅读门槛。阅读门槛的降低,意味着潜在受众的扩大,使年鉴作为地情资料性文献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年鉴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应有的服务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电子版年鉴通过互联网平台面向社会大众,促进了年鉴编纂相关工作者更多地考虑增加以社会读者为对象、以日常使用为目的、以广泛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文献内容。例如:法治社会建设、政府出台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都逐渐成为年鉴工作者值得深度挖掘并撰写的资源。而以上内容正是将传统纸质年鉴的刻板数据转向电子年鉴记载信息普及化非常重要的实施部分。

同时,在当代数字化社会,信息资源的市场化也必须形成规模。因为规模是形成品牌效应的前提,而品牌效应则正是占领市场的前提。以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媒介的年鉴来说,它的规模和可替代性毫无疑问成反比:规模越小,可替代性越大;规模越大,可替代性越小。一本年鉴,人们对它提供的信息可以忽略,但形成规模化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年鉴平台未必如此。年鉴业内已有人作过畅想:如果“将全国一千多家各级各类年鉴联台起来,也许会成为我国又一大信息系统”当年鉴平台成为中国的一大信息系统时,它在中国的信息产业中自然就有了份额,这就是年鉴资源的市场。所以,从年鉴数据规模化、产业化的角度考虑,打造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平台也是必需之举。

 

参见李国新,《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1),第一页

参见傅万明,《刍议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及编纂出版创新》,《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2期。

参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教程》,中国方志网,2021年第10章第4节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