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
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
其中,法兰西艺术院的每一位院士
都带着对“美”的不懈追求,
成为典范传递着力量。
中西合璧,
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
最为关键的词汇之一。
20世纪初,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目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等开启了一段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救国存亡的历程。有一批青年则怀揣振兴中国艺术和开拓现代美育的愿景,在艺术之都巴黎亲历欧洲艺术的变革风云,审视、深研西方艺术理论、创作及教学体系,寻求艺术语言的转化和创新,自此开启了中法艺术百年交流互鉴的亮丽篇章,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美术大师则对近现代中国美术“中西合璧”的突破与发展影响深远。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连接着古典与现代,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以艺术凝聚民族精神,传递守护和发展的艺术力量。
时值“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
两个古老常新的文明彼此凝视
走进
“目光交织——法兰西艺术院
中法院士艺术特展”
2024.9.28-2024.12.15
跨越东西,首聚中法9位艺术大师、
83件作品
共赏一场中法文化交流的高光
见物观心 艺术的再现
雕塑家以泥石、金属为媒,捕捉时光流转中的永恒,画家以色彩和线条再现所见,表达感知与情怀。再现是艺术最初的起点,创作者依靠手、眼、心的配合建立起写实技术的基础,而在艺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作记录了历史与社会的变迁,成为人类精神与文明的镜子。艺术创作不单是艺术家对所见世界的再现,亦是对所知所感的时代与背景的描绘,艺术再现也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载体,更与表现相辅相成,统一并存。从古至今,自西而东,艺术的本真都可以描述为:见物之所相,观心之所向。
《问道》吴为山 2012年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曰:“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跳跃》让·卡尔多 1961年
1956年,让·卡尔多获得法国官方艺术最高奖励―罗马大奖,因此被邀请前往马德里的委拉斯开兹别墅艺术家基地驻留两年。这一经历使公牛成为卡尔多该阶段的重要主题。作品中一跃而起的动势被艺术家精准捕捉并再现于雕塑中,力与平衡汇聚在双腿,野性与生命力在形式中达到统一。
《流动》&《回流》
菲利普·加莱尔 2010年
菲利普·加莱尔这样介绍这组作品:“这两幅画不可分割。它们表现了同一风景在不同时间点的景象,即一个海浪的时间。涨潮覆盖一部分沙滩,而退潮则显露出之前被遮蔽的沙滩,留下它短暂的印记。这是一组序列画,也称之为‘对画’。”
《流动》
《回流》
《上船》克洛德·阿巴吉 1996年
70年代克洛德·阿巴吉“衣橱”系列诞生,随着创作的进展和时间的推移,这些衣物逐渐有了内涵,有了灵魂,一步一步,“人”悄悄地回来了。这件《上船》是阿巴吉最为得意的作品之—,在宽大的外套之上、褶皱之间可以看到头和手已经回归
《松岩》《远山》
《云起》《黄山湿了》
吴为山 2012年
这组画作取材于黄山,用水墨勾勒黄山的奇绝,松树的挺拔,山间流云的朦胧,将写实与意境相结合,形在似像非像处,意在似有似无间。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与写意山水画相呼应,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属于中国绘画独有的艺术语言。
何论古今 现实的观照
艺术往往与时代哲思融合,在探索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激发观者对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往观千万年历史长河,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回响留下了传统与经典,它们引导我们对话过往,并在艺术的演绎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延续民族精神的脉格,以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为现当代的艺术表达提供着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因此,回望历史往往也是为了观照当下,透过艺术表达转绎社会表层下个人与群体、身份与关系、短暂与永恒等交错并行的经久命题。时光流转,过去和未来一样崭新。
《我的巴尔扎克》
克洛德·阿巴吉 1995年
曾经,罗丹以抽象的手法塑造了身着睡袍的巴尔扎克,激荡起法国雕塑界的思想波澜。—百年后阿巴吉通过对布料褶皱间光影的捕捉,表达对于自身以及情感交织的思考,亦以此向罗丹突破传统雕塑桎梏的勇气致敬。
《巍然成山——孔子》
吴为山2010年
这件雕塑从中国古代石窟中汲取灵感,孔子的身躯被厚实的线条铸造成了一座巍然屹立的文化泰山,完成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质朴向当代雕塑语言的转化。
《天人合一——孔子》
吴为山2010年
雕塑融入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造型意向,老子的身躯被塑造为一只鼎,身体部分中空处理,内刻小篆《道德经》,以满腹经纶的寓意表现了道家思想的本体论及作者对其精神境界的追求。
《杜甫草堂·流寓秦州》
吴为山 2018年
这件雕塑表现了中年时期呼号救国的杜甫,瘦削的杜甫以及他身边的马满身风尘与疲惫,面对秦州的苦楚与荒凉,杜甫发出“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的感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经历多次迁徙,过华州、秦州等地最终在年末抵达成都,开启了他在蜀地的流离生涯。“弃官入蜀”不仅标志着他诗风的转折,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节点。从此,杜甫在地理上远离了中原,在精神上将忧患深深埋藏于心底。
无问西东 难写是精神
公元9世纪末,张操便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艺形之外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指向与审美价值。中国艺术师自然、师心源之法与西方艺术的再现与表现遥相呼应。中、法艺术家在近现代百年的艺术交流与对话中,以文化精神的深度对话跨越山海,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相互吸收观念、技巧,启迪思想,从而实现形式上的突破,超越具象的界限,形神相遇,汇集成人类文明的当代形态。东西方艺术文脉交汇,最终实现了“形器不存,方寸海纳”的艺术境界,传递不朽的艺术精神。
《绍兴河滨》吴冠中 1977年
吴冠中曾表示在他的人生中鲁迅、梵高和他的妻子对他影响深远,鲁迅赋予他精神方向,为更接近鲁迅,他常前往绍兴写生,50年代,吴冠中第一次前往绍兴写生便住在鲁迅故居中。在融汇东西的道路上,鲁迅成为他的力量与支撑,他曾在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说过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五十年...…”这也是他书写“横站生涯”之由来。
《百年丰碑》吴为山 2019年
作品原型在2019年由中国赠送法国,立于法国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是吴为山为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而作。原作尺寸宽约5米,高约3米,刻有"Travail- Etudes 100 ans”(勤工俭学一百周年),碑体呈砖块垒砌的造型,象征着无数胸怀理想的仁人志士。雕塑表现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特地选取了革命先驱们典型的面貌和服饰特征。浮雕中人物运用了“起位”的技法,通过高低差异,形成前后空间关系,突出代表性人物的形象。
《红莲》吴冠中 1997年
作为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荷花向来以其风骨备受追捧,吴冠中亦素爱画荷花。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摆脱了程式化的描绘,以荷塘繁杂交错的“满”,画面中的平涂色块,在渐次中构建了荷叶的前后关系,并体现满塘荷叶的随风动势。荷塘以灰调为底,透出深沉冷静的气质,其中的点点花苞更显生机。
《无题》朱德群 2007年
吴冠中曾用“作品确是远看西洋画、近看中国画”评价朱德群的绘画,在本幅水墨作品中,可以看出朱德群的用笔果断有力,经营位置,在构图中把握节奏变化,有疏有密。通过水墨,更能直观地感受朱德群本人对《易经》哲学的感悟,阴阳两种最基本的元素在画面中生生不息、相辅相成。
以眼观心,
在中西文明对话与巴蜀文化发展轨迹中,
见过去、见当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