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青羊 > 青羊景观 >详情
探寻成都消失了的河湖

成都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历史上水系发达:城外有府河和南河环抱,城中金河碧波荡漾,御河水倒映着宫墙殿宇,解玉溪流水潺潺,后溪悄然穿过成都城北,还有那古摩诃池水光潋滟、富贵华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幸的是,这些河流因灾祸战乱或人为因素而渐渐消失。让我们一起来打开这些尘封的河流故事,探寻它们的“前世”。

 

消失的金河

船只往来里的水乡记忆

成都曾有一条河,它是这座城市不能分割的历史与记忆,是成都人心中的一抹乡愁,它就是金河。

金河,又名金水河、襟河、禁河,历史上是成都城内从西到东横贯全城的小河。唐大中七年(853年),在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白敏中主持下,修建了金河。该河大致经过今天的西较场、人民公园、西御街等地,抵达今天的东门大桥以南处流入府河,成为当时城市供水排水、通航行舟的主要河道。

历史上,金河时常淤积堵塞,虽经历代地方官吏多次治理,但成效甚微。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金河已大部淤塞,河道无存,于是,四川巡抚谭纶和成都知府刘侃等人对金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治疏浚。

大修金河之后,刘侃在《重开金水河记》中写道:“金河之漪,洋然流贯阓(街市),蜀人奔走聚观,诧其神异,由是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纩者洴澼(指漂洗丝绵),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沓而至,欢声万喙,莫不鼓舞。”一派宜居景象。

至雍正九年(1731年),四川巡抚宪德、成都知府项诚着手整修城市水系,对金河进行了疏浚,而后金河“自磨底河起,至府河止,量出1526丈(合5086.7米)”。

垂柳依依,流水潺潺,河边的居民在河里洗衣,不少鸭子畅游其中,曾经的母亲河金河沿岸是一幅“天府水乡”的美景图。明清时期,城内居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都是从金河运输进城。

image001.jpg

1935年的金河边


而1971年,金河人防工程开始动工,成都市将金河断流,在上面修建拱形顶盖,建成防空洞。经过规模浩大的改建工程,这条存在了1118年的金河结束了作为河道存在的历史,从地图上消失。

金河河道虽已消失,但至今仍有一段故道。从人民公园大门进入,在右边的拱桥下有一段小河,约300米,叫金水溪,是金河的唯一遗迹。碧水静谧,沉淀着金河的过往。

image003.jpg

金水溪

2022年,为保护和传承金河历史文脉,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结合历史遗存,打造了金河河情教育基地,以桥梁为枢纽搭建起一条完整的河流文化脉络。在原金河流经的柿子巷、努力餐、人民公园等12个点位,采用场景营造和实地感受等方式,活态呈现金河水系原貌,留住金河历史记忆,唤起城市集体乡愁。

历史上的金河虽已消失,但金河河情教育基地、金河路、金河宾馆却还提醒着我们金河的存在。

消失的御河

曾经的护城河变成地下商业街

在今天的四川科技馆位置,原来有一座规模宏伟的明代蜀王府,成都人俗称为皇城。皇城外有一条护城河,称为御河,分东御河和西御河,大概在今天的四川科技馆和成都体育中心一带。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下令为其爱子朱椿在成都建造蜀王府,百姓习称为皇城,并沿内城墙外侧开凿御河,作为护城河。御河主要靠蓄水为濠,并未与其他河系沟通。

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川巡抚宪德、成都知府项城着手整治城市水系,先后疏浚金河、御河,并将金河、御河沟通,开凿引水明渠,从而使御河成为一条西进东出,绕皇城西、北、东三面的马蹄形河道,全长约2.2公里。

但此后,御河、金河又反反复复堵塞淤积,清末到民国时,御河河道已失去行船、供水能力,河宽基本只有1米。

image005.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御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军管会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对御河进行疏浚、改建,改造后的御河宽度是金河的一倍,加上两岸道路总宽有22米,河中碧波荡漾,两岸柳树成荫,河中还可划船,颇有江南水乡之感。沿河居民生活环境也大为改善,御河因此成为城中人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image007.jpg

1958年5月,儿童在御河上举行划船比赛

20世纪70年代,御河和金河被改建为人民防空工程。

20世纪80年代,御河地道又被改建开发成商场,最终在1988年形成全线贯通的地下商业街。据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称,“这是我国目前最长的地下商业街”,1995年《成都市西城区志》也有记载,言“其规模之大、街道之长,居全国首位”。

至此,曾经的护城河消失于熙熙攘攘的地下商业街中。

消失的解玉溪

曾一度成为成都的游览胜地

在成都历史上,有一条盛产砂石的河,被称为解玉溪。

唐贞元元年,即公元785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开凿了解玉溪,从成都西北郊引郫江水(即今天的府河上游)入城,流经大慈寺前,斜穿城市,在东门外汇入清远江(府河)。

流沙河先生在《老成都·芙蓉秋梦》中讲到梓潼正街时,说“千年前的唐代,此街是一条河,河床出产优质金刚砂,可以解剖玉,故名解玉溪”。据说,当时解玉溪周围开办了很多玉石作坊,河道两旁百业兴盛,十分繁荣。

大慈寺和解玉溪一度成为成都的游览胜地。唐宋时期,当时的各种公私宴集,或在寺中,或在解玉溪两岸的酒楼举行。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的空坝形成季节性市场,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每逢庙会,大慈寺前“商列贾次,茶炉药榜,篷占筵专,倡优杂戏之类,杂然其中”。解玉溪两岸,游人熙熙攘攘,这种繁华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五代及两宋。

而由于战乱、朝代更替,当政者不主持疏浚河道,随着时间流逝,解玉溪流水逐渐减少,最后在明代淤塞、干涸,直到变为平地,只留下那些因溪而架的桥梁和临溪街道的名称。

消失的古摩诃池

如今的摩诃池公园

在成都西华门街附近,摩诃池公园里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透底,然而古摩诃池早在百年前就消失了踪迹。

摩诃池最早出现在隋朝。据史书记载,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封四子杨秀为蜀王,镇守成都。杨秀来到成都后修建都子城,在今天府广场一带就地取土,而后取土之地便形成了池塘。据唐代卢求《成都记》载,有一位僧人路过此地,见到该池水面宽阔,因而取名为“摩诃池”,“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

摩诃池建成之初,贮蓄天然雨水。到了唐代,节度使韦皋开凿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

随着杨秀在湖畔修建的散花楼建成,摩诃池声名鹊起,成为泛舟游览胜地,李白、杜甫、高骈等著名诗人都曾流连此地,并登楼赋诗。后来,摩诃池变为“私人领域”。五代,摩诃池湖面达1000亩,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时,将摩诃池纳入宫苑,改名龙跃池。其子王衍继位后以池为中心修成皇家宫苑,更名为宣华苑,为龙跃池注入活水,改为宣华池。

公元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孟昶即位后,将湖面再次扩展,宣华池又改回摩诃池,面积也拓展至1000余亩,达到鼎盛。摩诃池深得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的喜爱,她在《宫词》中数次写及摩诃池的人间仙景。

随着后蜀的灭亡,蜀宫被拆毁,摩诃池随即凋零,宋代诗人陆游闲步摩诃池时,写下“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的悲凉感叹。

令人唏嘘的是,明朝建造蜀王府时,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只残存一小片摩诃池水域。至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军政府将最后一点水光抹掉,贡院成了警卫队演武场。在成都历史上闪耀了1400多年的摩诃池彻底消失,被埋没在历史的角落里。

幸而,政府在古摩诃池所在的区域,再建了一座摩诃池公园,供后人瞻仰曾经的摩诃盛景。

image009.jpg

摩诃池公园

在历史长河中,成都那些消失了的河湖仿佛是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它们虽已不见踪影,但曾经的波光潋滟和润泽之美,却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里。政府对河流文化的保护、对遗址的重建,让后人能继续感受千百年以前的河湖风光,窥探成都的历史变迁。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