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标注¹是2005年成都的府河和南河合并统称为锦江,本文为了阶段性讲述码头故事,特选取了原府河段的几座码头作为写作对象,在后续文章描述的过程中为了版式和阅读方便,省去了“(锦江)”字样,再此一并作出说明。
记忆中的青羊,是宽窄巷子上飘散的袅袅烟火,还是琴台故径中朦胧的曼妙身姿?是文殊坊中传出的轻幽禅意,还是青羊宫中凝练的千年道蕴?让我们相约启程,沿着青羊边界,聆听草堂诗圣的低吟,探寻金沙神秘的真相,共同俯瞰这座古今交融的璀璨明珠。
翻开青羊地图,我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聚焦在青羊边界上那一条条蜿蜒的、绵延的河流上,将地图比例拉大,这些河流上的一个个码头便映入眼帘。码头,见证了一代代成都人的生活与繁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码头总是老成都人记忆中不会被时间所消磨掉的烙印。从前的成都,码头究竟有多繁荣?我想,当杜甫从浣花溪草堂中缓缓走出,脱口而出的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
老成都人的“秘密”与“信号”
通常情况下,码头与桥梁总是相辅相成的,北门码头也不例外。北门码头作为最靠近青羊边界东北角的码头,自它向东,有四座桥梁,其中红星桥和北门大桥尤为出名。我们的第一段旅程,将从红星桥开始,沿着府河,自东向西,探索青羊边界的故事。
红星桥
红星桥自1954年建成至今,已历经70载风云,最早被命名为“一号桥”。看似简单的名字,背后却承载着成都人的情怀与骄傲。当时,成都东郊发展成工业集中区,国家的一些军工厂也设立其中,因此,带有保密性的数字编号成为了这些工厂的代名词。而作为链接着东郊工业区和市中心的要道,“一号桥”也成为了防止秘密泄漏的一道关卡,据说,彼时的一号桥还曾设有“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的告示。直到1961年,“一号桥”正式改建成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后,才改名为“红星桥”。
红星桥下的府河
红星桥不仅对于东郊工业区意义重大,对于府河上的码头也非常重要。红星桥刚竣工时所在的府河沿岸,是老成都航运较为繁忙的地带,仅红星桥周围就有北门码头(青羊区)、西蜀码头(金牛区)、活水码头(锦江区)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古佛堰的改造,成都主要运输方式逐渐转为公路和铁路,最终导致成都水运由兴盛走向衰退。而红星桥的存在不仅为当时两侧的码头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更如同一位沉默的史官,注视并记录下了老成都码头的兴衰变迁。它见证了河运繁忙、商贾云集的景象,也见证了府河码头走向落寞的过程。
1997年,成都市将红星桥府河北岸桥头西北角作为青羊、成华、金牛、锦江4个区的交会点,此后,红星桥有了一个新的美誉,被称为“一桥担四区”。如今,红星桥的市井虽然早已与老一辈的记忆截然不同,但那份藏在成都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却会一代代的流传下去,成为了成都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九十年代的府南河一号桥
穿过承载着光辉历史的红星桥,顺着府河,沿西北而上。你会发现,在从红星桥通往北门码头的旅程中不仅有流水潺潺,还有花香溢溢与海棠朵朵。映艳园与木兰花坞,仿佛青羊边界上两位娇艳的少女,亭亭玉立。茶余饭后,居住在这附近的人们总是喜欢约上三两好友在这两个地方游玩、赏景。对于不同需求的人来说,这里是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花园,也是情侣约会、缱绻缠绵的爱河。如今,我们站在府河河畔,仿佛能看见过去码头处的脚夫和船工们劳作的身影,而这一路的花香就是对他们勤劳的最美赞颂。
映艳园与木兰花坞里的人间烟火
桥梁,总是承载一座城市的记忆,北门大桥也不例外。在清代,水东门大桥的大名为“大安桥”或“迎恩桥”,但因其位于北门外,人们习惯性的称之为北门大桥,并沿用至今。听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说,过去的北门大桥附近茶铺林立,在北门码头停靠、劳作的人们最喜欢用府河中的水泡茶饮用,据说品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北门大桥下,设有人们记忆深刻的“十八梯”,18级台阶用红砂石砌成,人们在台阶上取水饮用,供于日常生活。除了作为取水的落脚地,“十八梯”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为人们观察水情的重要工具,人们根据水位的涨落,安排各种事宜,北门大桥也就成为了老成都人判断水情的信号了。
北门大桥
北门码头还有一个奇观,是由于过去北门大桥附近木头贸易兴盛,以至于每年的八九月汛期,岷江上游的松潘、茂汶的原木,灌县的竹木,通过府河源源不断地漂运到成都,由此形成了十分壮观的“漂木”景象。
文殊坊前的“亲水遗梦”
文殊坊
过了北门码头,向西走一段路,南边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殊院,而北边则是文殊坊亲水码头。关于文殊坊亲水码头的名字由来,没有任何的记载,仅凭猜测而言,文殊坊不难理解,“亲水”一词,可能源自人们希望府河水情平稳,也可能是住在府河附近的人们依靠府河谋生,虽然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老成都人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不仅文殊坊亲水码头的名字无从考证,就连关于它的故事也没有任何记载。或许,如今关于亲水码头的故事,只能从极少数老一辈人的口中才能听闻一二了。
文殊坊亲水码头
万福来朝的“豆腐码头”
文殊坊亲水码头并不是这段路上“消失”的唯一一个码头,在它西侧,还有一个“消失”的万福桥码头。幸运的是,万福桥和万福桥码头的故事远近闻名,其中,更是有一道独特的美食从这里发源,作为成都的名片走向世界。
万福桥码头
说到万福桥码头,首先来了解一下万福桥。万福桥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万福”一词取自于万福寺(后更名为万佛寺),另一种是认为万福桥桥头处挂有“万福来朝”的牌匾,因此取名为万福桥。
万福桥
据《成都县志》记载:“万福桥,县北二里。架木为桥,上履以屋,有亭有坊,长五丈,宽丈余。”最早的万福桥是一架木桥,是府河进入成都市区的三座大桥之一,桥身为木栏画廊所覆盖,并在两端设置亭台。桥西侧就是曾经对于成都极其重要的万福码头,当时鼎盛时期的万福码头贸易兴盛,交通便利,商铺、茶馆林立。除开贸易发达,万福桥也是美食的发源地。麻婆豆腐始创于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离世,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其面上微麻,被人们称之为"陈麻婆"。麻婆豆腐以“麻、辣、鲜、香、烫、酥、嫩、浑”为主要特色,配上一碗米饭,吸引了无数万福码头处的船夫们来此歇脚、打尖。对于麻婆豆腐究竟有多么美味,古人的一首诗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锦城竹枝词》中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万福桥路边的茶馆
来自古蜀的传说
本段旅程的最后一站,是拥有着古蜀时期传说故事的五丁码头和五丁桥。在讲“五丁”的故事前,我们不妨先来赏一赏岁寒园的花。
岁寒园
成都的梅花,让无数文人墨客、旅人行者心生向往。成都的梅花有多美?陆游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成都的梅花有多香?陆游又说“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成都人对梅花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坐落于五丁码头附近的岁寒园每当红梅绽放的时节,总是会引来无数行人驻足。
岁寒园梅花旧照
没有繁华市区的喧闹,岁寒园如同一位隐士一般坐落于府河沿岸,给身入其中的人以无限的宁静与安逸。这是一个充满着古典美学的地方,旅客、行人游行于此,也会不自觉的同或休闲或奏乐的居民品品地道茶、赏赏红梅花、唠唠码头事。
赏完梅花,西行不远,便抵达了五丁桥。关于“五丁”的传说,有三种版本,第一种是神话传说的版本,古蜀时期的蜀王想打通与中原的通道,然其路途十分艰险,崇山峻岭重叠,豺狼虎豹出没,瘴气剧毒阻绝,这时,有五位壮士挺身而出,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一条坦途。古蜀王和人民为纪念他们的英勇无畏,感激他们的贡献,将河边的桥梁命名为“五丁桥”。
五丁桥
第二种神话版本,是说战国中后期,五国联合攻秦,秦惠王欲先灭蜀。然而,当时的蜀国崇山峻岭隔绝,进攻十分困难,这一点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一句“难于上青天”体现的淋漓尽致。于是,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石牛,并在牛屁股后面放了黄金,并派人饲养,果不其然,蜀王的使者认为这是神牛。蜀王大喜,派五个力士将石牛运回蜀国,他们所行的道路被称为古金牛道,而石牛最终放置的地方就被誉为“五丁桥”。五个壮士的英勇表现让秦王感到害怕,于是他设计让蜀王又将五个壮士派回来,这五个壮士在路途中为了帮当地人铲除蛇害而身陨,秦王听闻,发兵灭蜀。唐朝诗人胡曾有诗言“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五丁开山雕塑
第三个版本,较之前两个神话版本来说,更加贴切现实。大致的意思就是蜀王想要修桥,那时候服徭役为五户抽一丁,遂有了五丁桥一说。无论是哪个版本,我们都能体会到成都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无畏。时隔数千年,青羊边界的五丁桥依旧坐落在那里,印证着这些美好的品质代代流传。
在这一段旅程中,我们从北门码头启航,穿梭于商贾繁忙的市井中,感受文殊坊前那禅意与流水的交相辉映。我们漫步至万福码头边,悠然品味麻婆豆腐的麻辣鲜香,最后驻足五丁桥上,远眺山川,直面那久远的英雄气概。码头的故事,往往藏匿于那些不起眼的街角巷尾,或许在府河畔的一处不起眼的码头旧址旁,就隐藏着一座小小的茶馆,里面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手捧盖碗茶,讲述着昔日码头的商船云集、人来人往的景象。
在青羊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块石板路、每一架古桥、每一座码头,都是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明珠。即使随着岁月流转,它们的外貌或许已不复当年,但那份深植于青羊人心中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却如同府河之水,悠悠不绝,滋润着青羊的每一寸土地。码头的故事与传说,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这座城市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青羊的变迁与发展,也激励着青羊人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城市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