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青羊 > 耳鉴青羊 >详情
青羊非遗系列 | 听古琴弹唱,赏雕版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鲜活载体,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密码。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温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成都青羊区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众多非遗项目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青羊区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百态。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却始终坚守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青羊非遗的奇妙世界,去探寻成都鸣堂习俗、蜀派古琴、青羊宫道教雕版印刷技艺这几项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奇。在成都鸣堂习俗那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中,感受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与独特韵味;在蜀派古琴那悠扬婉转的弦音里,领略巴蜀大地的千年雅韵与文人情怀;在青羊宫道教雕版印刷技艺那墨香四溢的雕版间,探寻道法自然的千年传承与文化底蕴。每一项技艺,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魅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传承。

 

成都鸣堂习俗:

堂倌吆喝,市井烟火中的文化音符

 

鸣堂又称吼堂、喊堂,是将菜食生产、推销、服务三个环节融为一体的营业形式,也是旧时饭馆、茶楼、客栈中,走堂和跑堂的侍者们普遍具备的一项特殊技艺。成都鸣堂习俗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巴蜀地区,当时的茶楼、酒肆、饭馆、澡堂的侍者都拥有一项特殊的“鸣堂”技艺。随着三国时期对巴蜀的开发,成都鸣堂习俗逐渐形成。发展至唐宋时期,掌握这项技艺的人称为“博士”。随着时代的发展,鸣堂习俗形成独具成都巴蜀文化特色的、成体系的习俗并不断传承。到清朝初年,随着湖南、广西等地居民的迁入,鸣堂习俗又被称为“跑趟”“店小二”“茶房”等,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彼时在四川地区多称为“堂倌”。

 

image001.png

成都鸣堂

 

成都鸣堂习俗包括引客鸣堂、介绍鸣堂、应允鸣堂、吆喝鸣堂、结算鸣堂、送客鸣堂六个程序,且多采用诙谐幽默的成都方言俚语,有时也会用歇后语和民间谚语,以及当时社会流行语,其情感倾向多是说福道喜,“逗引”食客的吃兴。鸣堂时,侍者们运用成都方言和专业术语表达,语调强弱、语句快慢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合辙押韵,常常令外人不知所云但又兴趣盎然,独特韵味尽在其中。除单独鸣堂外,还包括如提壶羼水、桩搭米饭、快速心算结账等一系列的独到绝活,产生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整个堂内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蜀派古琴:

弦音袅袅,巴蜀大地的千年雅韵

 

蜀派古琴,犹如巴蜀大地上潺潺流淌的清泉,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代,从司马相如等文化巨匠开始,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终于在清代由张孔山等人系统地整理与传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古琴流派。

 

蜀派古琴躁急奔放、气势宏伟,如同四川的山川一般,雄浑而不失细腻。《流水》《醉渔唱晚》等代表作品,如同天籁之音,在琴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些曲目,不仅是琴家们技艺的结晶,更是他们心灵的抒发,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image002.png

古琴

 

蜀派古琴在琴曲、琴论、琴器斫制等方面皆有重大成就,拥有“七十二滚拂“等特色技法和《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等代表性经典曲目。蜀派古琴叶氏一脉传承人中,张孔山自幼师从浙江琴家冯彤云学琴,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咸丰年间,他在四川青城山中为皇观道士,并传授琴艺。此外,他常常在外云游,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往,相互谈乐论琴。光绪元年(1875),他作为清客协助唐彝铭将多年搜集的数百首琴曲谱集细加考订,并从中挑出145首编为《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子叶介福资助刊行。

 

叶介福不仅为张孔山非常器重的得意门生,亦是得其《流水》真传为数不多的弟子之一。叶介福作为张孔山的嫡传弟子接过衣钵,其女叶婉贞幼承庭训自小耳濡目染,琴艺得到家父叶介福的亲传。在《今虞琴刊》中记载到,叶婉贞抚琴授予弟子廖文甫。廖文甫又将琴艺传给了外孙喻绍泽,喻绍泽成为有影响的蜀派琴家,打谱的《孤馆遇神》《幽兰》《胡笳十八拍》《秋鸿》等曲目独具韵味,他还创作了《欢乐》《除夕》《思念》等现代琴曲。

 

image003.png

非遗博览园里的古琴

 

近年来,蜀派古琴传承人曾成伟、曾河父子,为蜀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成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在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地音乐厅举行了十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多次应邀出国演出、讲学。其子曾河九岁即随父习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又得龚一、戴晓莲等古琴名家悉心指点,为目前琴坛瞩目的青年翘楚。

 

如今,蜀派古琴已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青羊区,青羊宫、清源社区的琴社以及青羊区文化馆的古琴公益课,已然成为了古琴爱好者们交流学习的好去处。

 

青羊宫道教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刻韵,道法自然的千年传承

 

青羊宫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有着千年传承。青羊宫《重刊道藏辑要》清代梨木雕版是镇宫三宝之一,现存14000余块,是我国目前唯一存留的《道藏辑要》雕刻印板。

 

image004.png

青羊宫所藏的《重刊道藏辑要》清代梨木雕版

 

近年来,青羊宫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市道协的支持下,积极推进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青羊宫雕版印刷技艺于2023年成功入选青羊区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经过一年的严格评审与筛选,又于近日成功入选成都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雕版印刷技艺中,工匠们手持刻刀,在梨木上精心雕琢,每一刀都蕴含着对道法的理解与对技艺的执着。印刷时,墨香四溢,纸张与雕版紧密贴合,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跃然纸上,仿佛是道法自然的生动写照。青羊宫雕版印刷技艺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对道教文化的弘扬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成都市道协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成都道教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青羊非遗,是青羊区历史文化的瑰宝,是青羊人民智慧的结晶。成都鸣堂习俗、蜀派古琴、青羊宫道教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技艺,承载着青羊的过去,也连接着青羊的未来。我们应共同努力,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青羊非遗的光芒永远闪耀。

电子书

确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