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6 - 青羊区志1991-2005
P. 736
尽,区内仅残存5段。分别位于成都市建国东街、北较场后街、同仁路、外南人民路和文庙西街。建
国东街段长约144米,北较场段长约60米,下同仁路成都制药一厂一段约50米,外南人民路段长约250
米,上同仁路纸箱厂一段约150米。这几段城墙中的大部分都只剩下墙基和残垣,北较场一段尚存在有
一个城门洞,上同仁路一段保存较为完整,还有高7.7米、宽11米的砖石结构墙体。该段墙的墙基以3
层条石砌筑,计有砖81层,共有汉、唐、明、清不同朝代的各种不同花纹图案的墙砖。
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建国东街古城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公布北较场
后街古城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节 司马相如宅区遗址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至前117年),字长卿,小名犬子。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官至中
郎将,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辞赋家。
唐代徐坚《初学记》载:“王褒《益州记》曰,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百步许。李膺云:
市桥二百步,得相如旧住宅。”《太平寰宇记》云:“相如宅,在州西四里。”可知其宅址在市桥西
二百步,又在笮桥北百步许。经上世纪80年代及近年来实地考古发掘,确证其宅址是在今成都市西校
场内偏于西南的某一位置。
关于司马相如琴台的记载,一说,南朝梁人李膺《益州记》谓:“今海安寺南有琴台故墟。”
二说,唐代卢照邻《相如琴台》诗言及琴台是在郊外,不在市中相如宅内。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
诗、岑参《司马相如琴台》诗亦意指琴台在郊野。三说,宋代有人在今成都西校场内相如旧宅故址修
建琴台院,称新琴台,原在郊野的琴台呼为旧琴台,同时代的薛田《成都书事百韵》诗、吴中复《游
琴台墨池》诗、宋京《补亡诗·琴台》诗则确指旧琴台是在金花寺中,并称在耕地时发现古瓮10余
个,始知瓮下取声原为琴。四说,宋代赵忭《成都古今记》以及南宋祝穆《方舆览胜》等书谓琴台皆
在市桥之西,一在城内相如宅故址修建的琴台院,一在城外浣花溪海安寺(后名金花寺)的琴台。五
说,唐代杜甫《琴台》诗、宋代陆游《文君井》诗、清代果亲王《琴台》诗等皆指琴台在今邛崃市文
君井园林内。
至此得知,成都有相如琴台之说起于六朝梁代。梁天监元年(502年)萧璪镇蜀,把相如宅附近
一个土台作为琴台,增建楼台,是为琴台作为名胜古迹之始。至隋代杨秀镇蜀,增为6个土台,皆在郊
野。又有城内、城外琴台之别。实则南临浣花溪的海安寺(即金花寺)就是在今成都青羊宫道观内,
而宫观中三清殿后今尚存的3个土台,即为古人所指旧琴台遗迹。自青羊宫大门穿越文化公园(原为乱
坟坝,上世纪50年代末始建园)入城之路,昔称琴台故径。建国后新建“琴台故径”纪念牌楼,自当
在其故径范围之内。
第九节 扬雄宅、子云亭及洗墨池遗迹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官至大夫,是西汉时期著
名文学家、哲学家、天文历法家和语言学家。
《太平寰宇记》卷72谓:“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宋代何涉《墨池读易堂记》
谓:“(扬子云)有宅一区,在锦官西郭隘巷,著书,墨池存焉。”高惟几《扬子云宅辨碑记》称: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