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1 - 青羊区志1991-2005
P. 741
【第二十二编 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将此处府学改为锦江书院。
成都的三座文庙,今皆无存。只有成都府文庙的大成殿保留在现石室中学内。
第十四节 三义庙
原址位于青羊区内提督街97号,是祭祀三国蜀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庙宇。初名三义祠,
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毁于火,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再建后更名为三义庙。现仅存大殿、拜殿,保存较为完好。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
509平方米。现存两殿皆为单檐硬山式屋顶,绿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大殿面宽5间23.1米,进
深4间15.2米,有石柱24根,上接梁架,店内现存楹联12副。拜殿面宽5间23.7米,进深1间7.8米。殿内
塑像均已无存。1997年迁建于成都武侯祠内,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五节 锦江书院遗址
书院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遗址上,成都府学之旁,重
建讲堂斋舍,取名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省立的四川地区最高学府,被誉为“全川书院之首,规制崇宏,无与伦比,名师较
多,人才辈出”。学生均为省内秀才、举人以上资格者。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书院的规模有所扩大。
先后主持书院的通儒、学者达数十人,如彭端淑、李惺等。学生中也出过清代大学者,如时称
“蜀中三才”“锦江六杰”的李调元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锦江书院在全国废书院、兴学堂的背景下结束。锦江书院的院址和
校舍因比邻隔壁的关系,拨归成都府中学堂(即今石室中学)。
第十六节 芙蓉书院遗址
清嘉庆六年(1801年),成都知县张人龙自捐与集募银两,邀同县儒学教谕王子诏一起筹办,在
成都市拐枣树街购民宅一所(今帘官司公所街省建一公司),建立成都芙蓉书院。
芙蓉书院颇具规模,“自门而庭、而讲堂、而三长书斋、诸生书院,共三十余间”。清咸丰三年
(1853年)改迁于青龙街墨池书院,拐枣树街原芙蓉书院改为帘官公所。
第十七节 墨池书院遗址
位于成都市青龙街成都市十三中学校操场东北部。清道光元年(1821年),学使聂铣敏游览“扬
子云洗墨池”,怀念故人,“遂生办学之念”。他除自己捐俸,并集资购买前剑南道郑氏私宅,把中
院作为墨池书院,左为东园,右为廉泉精舍。经过增修补葺,房舍作为讲堂、学舍,其余亭榭作为游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