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7 - 青羊区志1991-2005
P. 977
【第二十九编 人 物】
严君平(生卒年无考)
一说原名庄尊(尊~作遵),后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字君平,以字称行世。蜀郡成都
(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此为东晋史学家常璩之说。而南宋学者魏了翁则考为临邛(今成都市邛崃
县)人。严君平学识渊博,长于哲理运用,尤对《易经》、《老子》、《庄子》颇有研究,于方言亦
有考论,扬雄曾拜以为师,是中国西汉一位著名道学家和教育家。
严君平勤奋好学,品格高尚,一生不愿做官。汉成帝时,其学生扬雄等人力荐为官,俱遭拒绝。
而甘过淡泊生活,以卜筮为业,自食其力。严君平以为此虽贱业,却有益于治道,与人言利害,劝其
改过向善。故每日里坚持卜筮于成都市区,主讲封建忠孝道德,日阅数人,得百钱,足够食用,即闭
门下帘,静心攻读《老子》,不闻时事。暑去寒来,严君平撰稿著书十余万言,文章冠天下。其所著
《老子指归》十三卷已佚,留存作品相传为《道德指归论》六卷。
严君平寓教于“卜”,以此种方式感化和教育人,颇受官吏和群众称颂。时称“蜀四圣”者,司
马相如、严君平、扬雄、王褒,为人敬仰。
后世多借严君平名义传教演数,加以神化,并于成都筑“严真观”奉祀。明时此观更名“梓潼
宫”,早废。据载,严君平宅在成都县西,即其卖卜之处,在今同仁路、支矶石街西口。非今之君平
街。相传,今邛崃县北郊尚存君平墓,疑是衣冠冢。《元和郡县志》谓唐昌亦有君平墓,考唐昌后来
易名祟宁县,今墓所在地划属彭县君平乡,有可能是埋骨处。君平有子名严羽,东汉时官至徐州(今
山东省郯城县)牧,施政治学,颇有乃父遗风。
张 宽(生卒年不详)
即张叔,字叔文,西汉成都人。汉景末文翁于成都创办石室“学官”时,曾“遣隽士张叔等十数
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华阳国志》)张宽是文翁选送京师长安从博士受业的首批蜀中
优秀士子之一,学成归蜀后掌教于石室,以精通儒学著称,堪称文翁石室第一代名师。汉武帝时官至
扬州刺史,所治廉洁有政声。
李调元(1734~1802年)
字羹堂,号雨村,又号童山,四川罗江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戏曲理论家。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参加乡试,获科考第一名,由学宪史怵堂举入成都锦江书院肄业。二十八年(1793年)
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御试第五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考功司主事、员外
郎。两次督学广东,以刚直忤权贵,遂遭诬陷,流放伊犁,后以重金赎免放还。一生著述五十余种,
广涉经史、音韵、文字、方言、地理、风俗、博物、诗词、戏曲,所编巨著《函海》,尤为世所称。
杜 甫(唐太极元年至唐大历五年、712~770年)
字子美,号少陵,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县),曾祖时迁居巩(今河南巩县)。历官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其存世诗歌有一千四百余首,文二十八篇,反映出唐代由盛到
衰的历史转折过程,诸体皆备,博大精深,忧国忧民,世称“诗史”,其人则被尊为“诗圣”,是中国
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亦是一位书法家。与大诗人李白各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杜甫出生于世宦书香之家,幼聪敏好学,抱负远大。三十五岁之前曾游历江淮、山东等地。天宝
年间举进士不弟,悠而壮游,后仍寓居长安十载。天宝十四载(755年)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及至“安史之乱”爆发,于至德二载(757年)奔至凤翔,为肃宗命作左拾遗(谏官),因疏救宰相房
琯。开罪朝廷,遭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著名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就在这段时间
·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