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6 - 青羊区志1991-2005
P. 986

王光祈(1892~1936年)
                  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生平从事社会活动和音乐著译,钻研音乐,努力进取,勇于破
              旧立新,为沟通中西音乐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音乐家,还长于诗歌。
                  王光祈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父亡,家业早已衰败,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颇为贫苦,九岁读
              私塾。十三岁时由其祖父业弟子四川总督赵尔巽资助就读于成都第一小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即十六岁时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与郭沫若、周太玄、李劼人等人同班学习。他中学结业后曾
              去重庆与郭步陶等人编辑《民国新报》。该报停刊后于民国4年(191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专门部学
              习法律,读书之余兼任清史馆书记员,夜晚又在青年会补习英语,民国五年(1916)为同学周太玄相
              邀,作《京华日报》编辑,同时为同学李劼人推荐任四川《群报》驻北京通讯社记者,以其收入维持
              生活。两年后由《群报》通讯记者改任《川报》驻京通讯社记者,积极为该报撰写报道。并于当年秋
              毕业于中国大学。民国8年(1919年)7月,王光祈与李大钊、陈、周太玄等人在北京共谋组成“少年
              中国学会”。其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本科学的精
              神,以创造少年中国。”先生任学会执行部主任兼编译员、李大钊任编译主任。共同编印《少年中
              国》杂志。以后在上海、四川两地建立分会。
                  “五四”运动期间,王光祈积极为《川报》撰写文章反对袁世凯帝制、反对张勋复辟,以及报

              道运动发展情形等通讯约60篇,言辞锐烈,见解独到,文章多,速度快,对四川反复辟斗争和传播
              “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精神,起到重要作用。同年又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组织
              “工读互助团”,意想通过互助活动,改进社会,建立一种极公平、极快乐的互助社会,不久该团自
              行解散,而《少年中国学会》内部也意见纷纷,故王光祈于民国9年(1920年)春到法国留学,研读
              政治经济,仍是半工半读,兼任国内上海《申报》、《时事新报》,北京《晨报》驻德通讯员,发表
              数百篇文章。三年后改学音乐、就读于柏林大学音乐系,主攻音乐理论与音乐史。并在此前在柏林一
              专科学校补习钢琴和小提琴课,理想音乐救国。他在柏林时有诗述其志,诗云:“处世治心惟礼乐,
              中华民族旧文明。而今举世方酣睡,独见昆仑发巨声。”亦正如他自己所称:“吾将登昆仑之巅。吹
              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因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
              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中国音乐事业。”从此王光祈开始编译音乐,译作有《中国近代外交史
              料》、《国防丛书》等,计著译书籍达六十种之多,撰写有关中国音乐论文多篇。目的是宣传创造中
              国之乐国以建设民族音乐体系。民国21年(1932年)王光祈先生受聘担任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中国
              文学讲师,以后发表专题论文《昆曲研究》(或译作《中国古代歌剧研究》),荣获德国波恩大学哲
              学博士学位。此为近代音乐史上首位在国外受衔的中国音乐家。先生研究音乐13年来,有论述五十余
              种,如《东西方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篇,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做出较大贡献。同
              时还发表少量诗词。王光祈先生虽然生活在德国,同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民国23年(1934年)2月15
              日,一位日本教授在波恩大学专题演讲《满州国与日本》,演讲完后配放有声纪录片,先生约众留学
              生向校方提出书面抗议,当场宣读后愤然退场。忆及往日,他曾写下深情而激昂的七绝诗《忏悔》,
              云:“真忏悔者惟自杀,每见此语血如焚。且将毁誉随流水,从此襟怀伴白云。”
                  民国25年(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先生由于操劳过度患脑溢血亡于德国波恩城,享年45岁。噩
              耗传开,国内上海、南京、成都友人大为惊震,相约集会祭奠,并印发纪念专刊。民国27年(1938
              年),李劼人等同学将王光祈先生骨灰辗转运回中国,三年后安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旁边李劼
              人先生“菱窠”住宅,并树碑以纪。碑额镌刻一五线谱音符,正中楷书“温江王光祈先生之墓”。此

              碑现存四川音乐学院碑亭,完好无损。中华书局原有《王光祈丛书》刊行。



              ·948·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