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青羊走街串巷
P. 31
延续旧时的人文气质
◎
◎
\ \斌升街
“斌升”两个字是一种吉祥用语,在少城的
长顺上街以东,桂花巷以南,一条东西的街道,
原来是清代的斌升胡同,民国后改称街道,寓意
文武之士都前途远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斌升街的基建工程中,曾
经发现唐代的遗址,出土了大量开元通宝、乾元
通宝等古钱币,还有琥珀等稀有文物,可以推断
在那个时期,这里是成都主要的商业聚集区。
清代末年,这里曾成立了成都第三小学堂,
成为当时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著名作家李劼人,
1935 年后曾租住在斌升街 13 号。在这里,他写
出了他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
的一部分。次年,李劼人迁居背后的桂花巷,完
成《暴风雨前》的全稿和《大波》。闻名世界的“大
波三部曲”,就是在少城这两个小院子问世的。
著名学者与诗人庞石帚,生前长期居住在本
街的 5 号院子。
庞石帚(1895 - 1964 年),名俊,祖籍重
庆市綦江县人。其父因为生活贫困,辗转流徒到
成都市作厨工。庞石帚也就出生于成都,读私塾,
上小学,后考入成都商业学堂学习。17 岁时,因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