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家街道志
P. 141
·农 业·
助合作的农民自愿组成常年性的互助组。
1954 年, 全乡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合作社 39 个, 各社设有生产委员, 指挥农业生
产, 实行劳动工分分配制度。
1957 年, 全乡 39 个初级合作社转为 16 个高级合作社。
1958 年, 文家乡成立人民公社, 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体制, 村改生产大队, 村民组
改生产队, 撤去各高级合作社的生产委员, 农民土地全部公有化, 土地使用、 生产计
划、 劳力调配由公社或大队统管、 无偿调拨, 社员口粮统一由公社储存。 公社成立生
产指挥部, 指挥全公社农业生产, 一个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劳动力集中一起从事农业生
产, 声势大, 收效微, 质量差。
1961 年, 中央下达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后, 农村土地明确划分为集体和国
有两种所有制形式, 建设用地仍由公社统管、 审批。
1962 年, 全公社开始贯彻中共中央 《关于改革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
指示》, 实行三级 (公社、 大队、 生产队) 所有,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体
制, 全公社划分为 91 个核算单位, 将土地、 劳力、 耕牛、 农具等生产资料, 固定归生
产队所有, 劳动力由生产队调配, 由生产队组织生产, 实行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分
配制度,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9 月, 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 《进一步巩
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 和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 修正草
案), 突出批判 “三自一包” “四大自由”, 把农民种自留地, 发展家庭副业, 开荒种
菜等视为 “资本主义尾巴”, 进行限制和批判。
1963—1965 年, 全公社经过 “四清” 运动,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调动群众劳
动生产积极性。 1968 年 9 月, 文家人民公社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推行并队工作, 采
用以联队为单位进行核算, 实行大寨式的评工记分方法。 1970 年, 文家人民公社贯彻
中共四川省委文件精神, 解散联队, 恢复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978 年 12 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贯彻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新时
期总路线, 拉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文家人民公社部分生产队尝试以解决农民
在生产经营中的自主权为核心的改革, 逐步推行包工包产, 联产计酬, 包产到组, 超
产重奖的生产责任制。
1981 年秋, 全公社的生产队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 分户经营的生产体制。 土
地按人均分配, 耕牛、 农具折价分配到户, 并签订承包合同; 按合同交纳粮油征购、
定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及三级统筹款, 明确社员承包责任田地、 林木的全部收益, 除交
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全是自己的。
1983 年 9 月, 文家辖区恢复乡人民政府建制, 配备 1 名乡土地管理员, 负责管理
单位征 (占) 用土地和农户建房审查、 定点和报批用地手续等工作。
1983—1984 年, 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两个 “一号” 文件精神, 作出 “关于稳定和
完善包产到户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决议”, 对国家粮食征购、 定购任务, 集体提留、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