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家街道志
P. 145
·农 业·
公司、 部门及私营业主耕地占用补偿金的催收, 指导社区做好资金统筹、 方案制定及
程序审核等; 做好农村产权数据信息动态更新、 农村产权咨询投诉和纠纷调处等工作;
街道在大石桥社区开展股份化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清理核实村组账内资产, 剔除账实
不符资产后, 摸清街道共有农村集体资产 15 895. 12 万元, 其中村级 15 294. 74 万元,
组级 600. 38 万元。 街道经过核实村组账外资源性资产, 全面统计辖区各村组资源性资
产的数量、 分布和结构。
2019 年, 文家街道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回头看”, 全面核查农村集体资金、 资产、
资源数据; 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资金、 资产、 资源管理台账, 建立完善资
产登记、 保管、 使用、 处置和年报制度,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推进清产核资档案规范
化管理, 做好清产核资档案整理、 归档工作; 做好农村集体 “三资” 监管维护, 将清
产核资数据、 档案资料等纳入系统管理。
乡镇企业
【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文家乡地域有简单加工农副产品手工作
坊, 主要生产面条、 粉条和酿酒、 榨油等。 每年农历十月开始榨制红糖, 到农历年底
前结束。 1956 年农业合作化后, 全乡此类加工作坊被纳入集体企业, 作为农业产业结
构中的副业生产, 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农业集体化后, 将分散的个体加工作坊及农
村工匠纳入农业合作社集体经营管理, 组织从事生产、 加工, 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的组成部分 (当时称社队企业)。 1958 年人民公社化时, 公社建立农机站, 主要从事
农业生产工具的生产。 此后 20 年, 社队企业受政策变化影响, 时收时放, 几起几落,
“文化大革命” 中辖区企业发展徘徊不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文家人民公社将分
散的农村泥、 木、 石、 铁、 缝等从事手工业的人员组成 “五匠” 委员会, 开办农副产
品加工作坊, 从事竹木器加工小规模生产。
1978 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乡村企业 (社队企业) 从农村各业中分离出
来, 把 “社队企业” 更名为 “乡镇企业”。
此后, 全公社集体工副业生产逐年发展, 公社设有专门分管副主任, 各大队有主
管发展工副业的干部, 乡镇企业成为乡办、 村办、 社办的集体企业, 并履行工商登记、
注册和经营, 形成独特的经济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完善, 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和体制上存在吃国家和集体大锅饭的弊端开始显露, 加之
企业内部产权不清、 责任不明、 管理不善, 生产设备陈陋、 技术落后, 缺乏市场竞争
力等深层次问题, 有的企业严重亏损, 有的资不抵债, 有的濒临倒闭, 使乡村集体背
上沉重包袱。 乡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完善优化企业的经营机制、 明晰产
权, 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机制。 1985 年, 乡人民政府建立乡镇企业办公室统筹管理乡
镇企业, 全乡拥有各类企业 42 家, 固定资产 420. 24 万元。 同年, 工商业实行利改税,
· 7 7 ·